满清皇室子孙起名遵循的原则

名字是一个人存在于世有别于他人的符号,汉民族的名字一般寄托了长辈对后代子孙的期许,今天给大家讲讲满清皇室子孙起名的原则。

1722年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帝。即位之初,雍正帝下令所有兄弟的名字不得再用“胤”字,一律改为“允”,以此来避讳皇帝的名字。唯一怡亲王允祥因与雍正第关系非比寻常,在死后得到雍正的允许,采用“胤”字。雍正帝共有10子,其中只有6个写入玉牒。他们名字的首字为“弘”,第二个字含有“日”字,如弘晖、弘昀、弘时、弘历(繁体字为历)、弘昼(近代书法家启功是其后人)、弘曕。

1735年乾隆帝即位,由于他本人并不讲究什么避讳,所以他的兄弟之名都保留了“弘”字。乾隆帝有17个儿子,其中有3个未命名即夭折。乾隆帝为诸子的首字取为“永”,第二个字均为“斜玉旁”,如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五阿哥永琪、皇六子永瑢、皇七子永琮、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给乾隆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奶奶崇庆皇太后。乾隆帝十分高兴,在上面题写了“永绵奕载奉慈娱”几个字,意思是儿孙繁衍成长,长侍奉母亲膝下。此后,乾隆帝将“永、绵、奕、载”四个字摘出来,作为后代命名用字。

1908年光绪帝去世,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民国时期溥仪又增补了十二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相比于明朝,清朝皇室的命名比较散乱。早期的统治者汉化程度低,取名比较随意。随着入主中原,皇帝们开始接受汉族中原文化,名字的选取有了一定的规律,但在具体命名,特别是名字中第二个字的偏旁部首没有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的规定。

发布于 2025-07-10 09:35
分享
目录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