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作序赞源流——记双港镇利池湖和芦田乡孤山村《聂氏宗谱》
在鄱阳,聂姓主要分布在双港镇利池湖和芦田乡孤山两村,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双港镇利池湖聂家《聂氏宗谱》卷首载有一篇由南宋理学家朱熹为该宗谱所作的《源流序》。全文如下:
源流序
余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犹君之尊而无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逶迤顾聘,譬犹祖之亲而无敢不本焉。君来一体,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行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子所当慎终追远,不可一毫或忽者也。今阅聂氏谱牒,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考世系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有意于忠孝者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远而懵然无知者,愧于聂氏多矣!
为何朱熹(1130—1200)对《聂氏宗谱》如此情有独钟呢?这其中必有它的“人”缘和“文”缘的根由。经拜读芦田乡孤山村《聂氏宗谱》,初见倪端。
所谓“人”缘,据该宗谱记载:“端礼公(聂氏第五十五世祖),生于宋绍圣乙亥(1095)年正月初四日,字彦中,小字荣郎,小名昌,娶胡氏。在绍兴戊辰即1148年考中进士第五甲一百第八名,甲王佐榜,与朱熹公同甲,初任襄州教授,累升福建观察使,其进士同年录。”
更主要的是“文”缘。该宗谱早在南宋之前就渊源明了,资料齐全,“上溯姓源之始”:“东周灵公卒,庄公即位。二年,齐庄公讨公子牙党甚急,僎公随父鉏公避齐庄公难,隐公族而托微贱,家于晋霍山之阳,禹贡属邱阳,汉属河东郡,隋属霍州即今山西平阳府霍州是也。常游卫,为卫大夫公孙枝家臣。逾年,枝荐其贤,乃与同诸公为卫大夫,食采于‘讘’,有功于王室。周景王嘉之,即其采地省‘言’而赐姓‘聂’,僎公为聂姓受姓始祖。”
“下逮继世之宗”:自僎公为聂姓受姓始祖之后,其后裔“后迁鹿渚之清江,由世居江左而迁江右……”由此迁徙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如鄱阳县芦田乡孤山、双港镇利池湖和万年富林、塘滨等地聂家原本一脉相传,待传至第四十九代即荣卿公,字正齐,后梁开平二年(908)生,配卢氏。生二子:仁、义。长子仁公,字首善,生于后唐同光乙酉年(925)八月廿九日午时,殁于宋宝开七年(974)十月初十日未时。葬城东永福寺。迁饶州永福寺,为利池湖之始祖;继娶何氏,又生三子:常、泰、伯。安泰公,字子经,后周显德二年(955)生,以曾孙昌贵追赠太子少保,妣赠封咸宁郡夫人。传至第五十三世昌公(1058—1126),其子昂公(字思高)为今南昌县一带聂姓发祖;升公(字思仰,生于熙宁九年即1076年)另立支派,其子第五十五世即端礼公又生四子:规、衡、矩、权,其中规为万年县塘滨之祖;衡迁万年县墩上,为富林与孤山共祖。孤山聂姓支祖即自江右迁抚之临川、乐平丰乐乡之青塘、万邑芗溪之富林,在南宋初期从富林分支而徙鄱之东白鹿岗、小塘里,又至南宋末期再迁至孤山村定居。在分支前,各村现保存的聂氏宗谱的河派、川派以及对祖先的记载等是同出一辙,它记载了自聂姓受姓两千五百多年来后裔繁衍生息的历程。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该宗谱“昭穆”、“世系”、“长幼”、“像赞”等内容完整、资料齐全,因为“忠孝”之至,故此深得朱熹的青睐,他不惜笔墨,为聂氏后裔留下了这一传世佳作。在他的鼓励和鞭笞下,聂姓后裔继承先人遗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代代传承。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清雍正十二(1734)年秋撰修宗谱,时翰林院庶学士聂位中(万年富林人,雍正十一年即1733年科会试榜)曾带到京城组织会修。他在前人研究学术的基础上又旁征博引,对所收集的史料进行一一甄别、考究,作了系统性归纳。该《源流序》像一篇范文一样,后来在众多姓氏中亦发现同样的版本,只是更换了姓氏。究其真伪,暂且不论,但是,正如该《源流序》内所提及的,《聂氏宗谱》内除受姓由来以外,有自明朝洪武年间以来的历代宗谱重修的旧序,有历朝历代聂氏后裔的人物传记和科举上榜人员名单,有人物像图、墓图和地理位置绘图,有河派、川派千字文,有《姓氏考》《碎言》《古事考》,等等,内容完整,资料齐全,这是众多谱系中不可多见的。它是一部地方志,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另芦田孤山《聂氏宗谱》内有篇朱熹《朱子家训》,这无疑不是一种巧合。下附其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逞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发布于 2025-07-11 12:34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