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我们:人为何需要朋友?

1、以友为乐,人生本然

子路是《论语》文本中“尚友”的典范,他交朋友的目的比较纯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路像个大侠,为人勇毅豁达,气质纯善,所以颇受其他师弟们喜爱,夫子让大家谈谈志向,子路的志向并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

5.26“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路之志与“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梁山好汉有着相似的豪气,不同的是,子路是夫子的学生,取财取官皆循大道,无财无官亦能处之泰然,

9.27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穿着破衣烂衫和满身珠光宝气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难堪的,子路做得到。

天真烂漫的子路天然爱交友,以交友为善,在众弟子中有这么一个热心的师兄,氛围极佳,师生相处活活泼泼,这是孔门学风的一个特点,弟子们在夫子故去后合力编纂《论语》,离不开这种和乐友善的学风。在子路“尚友”这个命题中,说明行“仁”须爱人,为人要乐群。

不过,尚友在夫子那里可不止这一个方向。

2、以友辅仁,“仁”生必要

有一首歌唱友谊的老歌《我的好兄弟》,其中这么唱到:

朋友的情谊呀 比天还高比地还辽阔

那些岁月我们一定会记得

朋友的情谊呀 我们今生最大的难得

像一杯酒像一首老歌

歌名是好兄弟,讲的却是朋友,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做一个区分,兄弟和朋友差异在哪里?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这个弟子是真的觉得“孤单”,自从拜孔子为师后,坚信儒家学说,反对犯上做乱。他的几个哥哥在宋国做乱,他便辞职奔齐。哥哥造反失败逃往齐国,他便搬家到吴国,跟自己的亲兄弟井水不犯河水。然后,司马牛有了“无兄弟”的感叹,这老兄不是自讨苦吃吗?

那么司马牛要的是什么兄弟呢?子夏安慰的有点夸张:伤心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说法自古就只能是理想。唐朝的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才更为切实:好朋友天各一方,虽然离得远,但是彼此心心相念,也是幸福的。

子夏安慰司马牛,不仅用了夸张手法,而且偷换概念:将兄弟变为了朋友!兄弟本来特指一个爹生出的几个娃,比如五个姓窦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七个姓孔的(孔融有六个兄弟),这些孩子之间生发的情感被称为“悌”,兄则友,弟则恭,就是悌德。

所以,子夏在这里将朋友等同于了兄弟,中国人说交朋友交朋友,成了朋友之后,男性之间合适的进阶方向就是:兄弟,女性之间的合适的升级方向自然就是:姐妹。这种升级,从文本上追溯的话,子夏大概是始作俑者。我们来看看《水浒传》中宋江和武松,朋友变兄弟的桥段:

三人饮了几杯,看看红日平西,武松便道:“天色将晚,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宋江大喜。武松纳头拜了四拜,宋江叫宋清身边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与武松。武松那里肯受,说道:“哥哥客中自用盘费。”宋江道:“贤弟不必多虑。你若推却,我便不认你做兄弟。”武松只得拜受了,收放缠袋里。

几日相处,半日相送,你感念深明大义的哥哥,我欣赏万夫难敌的弟弟,朋友顺水推舟就升级为了兄弟,武松接下来为宋江大哥两肋插刀,功成身退。

所以,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人与人“兄弟”相称时,大概不是同姓兄弟,而是异姓朋友。那么,孔夫子的弟子之间是如何“做兄弟”的呢?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一层意思:什么文?“文”字本意即是:花纹,纹理。所以“文”就是大道的纹路,在孔门弟子这里“文”可以理解为个体修身过程中对“仁”的体会,而个中体会又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一众弟子找夫子求学,但是气质不同,夫子自言可以讲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也差不多就是盲人摸象,各自抱住一条象腿。各执一端,是不利于领会“性与天道”的,学问本身的完满需要学友,需要这么一群人一起,切磋琢磨,同学、同道之间的交往是补足大道,呈现出相对无缺真知和洞见的必要方式。完满的道,在世间这一群人的“学而思”“思而行”中,共在的澄明出来。

第二层意思:孔门教“仁”,不是能说出“仁”的一百种内涵,也不是如孔乙己一样以手蘸水写出金文“仁”、大篆“仁”、隶书楷书行书“仁”。孔子要求弟子“行仁”“为仁”,正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那么大家都在为仁的路上,有些同学“以政行仁”:有“杀鸡焉用牛刀”礼乐治县城的子游,受到夫子的认可;也有“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的冉有,受到夫子的责骂;有些同学“博学于文,克己复礼”:有“三月不违仁”的颜回,也有“三省吾身”的曾子,还有“切问而近思”的子夏(后成为魏文侯的老师,成立西河学派)。优秀的人各有各的不同,这些好朋友用身体力行来互相劝善责行,让人如何不想加入孔门?让人多么希望与这些人同时代。这就是:以友辅仁。

3、仁友共济,解民倒悬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此时应该是得到了为政治国的机会,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临行之前向老师再次确认治国大道,巧妙的是,子贡不问“干禄”(如子张),也没问“为政”,夫子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子贡当然之道是:仁政。那就直接问“为仁”吧。

夫子回答的也很实际,在一个国家施行仁政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建立,头等大事即是交朋友:

第一、与有贤德的卿大夫共事,身居高位的大夫有贤愚忠奸之分,咱们既然是为仁政,自然是要依靠、团结、事俸有德之人。人对了,事才能对;

第二、大夫(领导)定方向、给资源,干活儿还得靠朋友,那个时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等级森严,子贡又不能把自己师兄弟带过来,所以“出门靠朋友”,与当地有德行的士人交往,就成为必要条件。

所以,为什么要交朋友啊?达则兼济天下,当你受到了命运的垂青,成为一方大员,主导一方政事(或现代企业)之时,妈妈生出来的兄弟,上学接交出来的同学大概率远水解不了近渴,情感价值多,共谋功业契机少。因此就需要广交此时-此地-此事相关的“异姓兄弟”。我们来看看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馀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刘关张因为什么凑到了一起?跟宋江喜爱武松完全不一样,刘关张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这三人做到了“志同道合”,志是什么呢?“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天下纷乱,他们是要济世救民去。

这就和上述子贡背起行囊为政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共同的志向而交友投分相似了。

人生路上多贤友,一则可乐,二则进步,三则有功,何乐而不疯狂交友呢?

当然,必须是贤友。

那什么是贤友呢?

发布于 2024-09-06 18:44
分享
目录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