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娶拜堂
古代婚礼-男婚女嫁,多凭媒妁之言。传统的六礼之俗: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亲迎之前夕、乾宅行礼子礼(醮子礼)。坤宅行礼女礼(醮女礼)。所以婚礼又称“成家之礼”,意即新妇入门为“成妇之礼”;归宁后则为新郎“成婿之礼”。为报本思源,婚礼在男女双方皆应“祭祖”以维中华文化道统。饯别与姊妹桌一、姊妹桌意义 新娘结婚前数日,由至亲者(伯、叔、舅、姑、姨及姐夫等)款待,谓之“饯别”。出嫁前与兄弟姊妹们共席,谓之“呷姊妹桌”。二、姊妹桌物品 一般皆用鱼、饭、鸡翅、肉等六-十二样。三、方式 由姊妹及闺房挚友取奇数人,请新娘入座成偶数,新娘脚垫小椅(象征婚后幸福美满),由长辈以筷子夹数样入新娘口,边说吉祥话,每位分一份红包。四、吉祥话“吃鱼尾叉,较快做大家(婆婆)。”“吃白色米饭(白饭)(父饭),更能孝顺。”“吃鸡翅(鸡翅膀上段),好赚吃(易谋生)。”“吃豆,给你活到老老老。”等。五、通常“姊妹桌”都在新娘子要辞祖前为之,故都在匆忙间进行,目前都已流于形式。迎娶一、谢天很多地区男方在婚前数日即已斋戒,迎娶日之凌晨行“谢天”俗称“拜天公”。二、结婚乃新郎迎娶新娘进门故不论以何种方式结婚,原则上必须新郎亲赴女方家亲迎新娘。三、喜车 喜车的辆数要取偶数,且结婚人所搭乘之喜车通常不在第四部。喜车由男方约请,每部车的前后挡风玻璃宜张贴红色双喜及车次别号,由男方出发时与抵达女方时,以及由女方出发时与抵达家门时,这四个时刻皆鸣炮,沿途放鞭炮。司机由男方致送红包个一份。四、陪嫁伴郎人员 男方出发前应检视红花与人员,迎娶者每人佩一朵红花于左胸前,包括新郎、介绍人、男傧相、花童及亲友取偶数,分乘喜车出发,喜车除司机外,须要有一人以上乘坐。女方也取偶数,迎娶回程时,男方尽量搭乘前面的几部车以引导之。五、迎娶过程1. 喜车由男方出发,将抵女方家门附近,开导车即放鞭炮传达消息。新娘喜车宜直达女方家门口,女方立即鸣炮一串表示欢迎,女方通常由一位男亲友为新郎开车门,请新郎下车进门,新郎则送给该人一个红包(有部份地区系新郎自己下车)。2. 女方礼请男方亲友到客厅奉茶。新郎将“喜花”放在神案上。3. 新娘用过“姊姊桌”后,由介绍人及亲属女长辈扶出厅堂。女方的父母、族长或舅舅“点烛”及“点香”,新郎新娘(男右女左)并立面向祖先牌位,在长辈的祝福下向神明及祖先牌位各行上香礼(辞祖)。4. 新郎将“喜花”双手亲送新娘,并相互行三鞠躬礼。5. 新娘向父母及长辈与家人辞行并接受祝福话。6. 新郎扶新娘(男左女右)上礼车,再从另一门上车,男方亲友立即邀请女方亲友上喜车。7. 喜车开动,女方应鸣炮示吉避邪,女方主婚人持一碗水泼出去,意即:嫁出去女儿如泼出去的水,不要再回来(改嫁)。8. 喜车刚开动,新娘从车窗丢出一把扇让弟妹捡。意即去旧(姓)存新(姓),亦表示“留(善)给娘家”。由于整把扇子均用红纸圈封,又有感情不散的意思。9. 喜车抵达男方 家门时,男方立即鸣长炮欢迎,介绍人(媒人)先进厅门,取铅粉(缘)在手,唱道:“人未至,人先到,进大厅,得人缘。”男方亲友陆续邀请女方亲友下轿。新郎先行下车,男方另一位男孩开车门恭请新娘下轿,俗称“拜轿”,通常用橘子或糖果、水果等物作为见面礼,以示吉祥甜蜜,新娘则送给该人一个红包。拜堂与进房一、 进大厅1. 下轿:男方通常请一位“福德双全”的妇人扶新人下轿,男方要送该妇人一个红包。2. 进大厅:男方厅门槛需置火盆(过火避邪及昌旺),亦有用踩瓦片(破煞),也有用檀香及茉草(亲香仪)也属于避邪之意,新娘进门“过火”与“破煞”均做了,接着就拜堂。新娘进大厅与拜堂,习惯上有族长会念四句祝词。3. 拜堂:男方由族长或母舅主持拜堂仪式。采男左女右而立,禀告列祖列宗,并向父母亲行拜见礼,其次夫妻行三鞠躬礼才进入洞房。4. 进房:习惯上新郎新娘进洞房,双方并肩而坐,两张椅子并排上铺一件男长裤(象征夫妇同心协力,荣辱与共)。女方的伴嫁女性也纷纷进入洞房。5. 合照:新郎新娘合照,并与双方亲友合照。6. 舅子“进灯”(探房):新娘的兄弟一人将“新娘灯”两座,提进新房置于床上。唱曰:“舅子进灯,新人出丁。”二、迎娶之流程图新郎与男方亲友赴女家→新娘“吃姊妹桌” →新人辞别女方列祖列宗→辞别女方尊长→上车→到男方“请下轿”→“扶出厅”(过火)→拜祖→拜高堂→交拜→进洞房→进洞。
发布于 2024-02-02 09:11
目录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