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晚yebo,来源:每晚一卷书(JYXZ89896)
变的是人生境遇,不变的是自我修行。
《朗读者》里说:“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半生流离辗转。
可无论境遇如何,他都不忘修养身心,丰富自我,最终活成大家向往的模样。
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
富养自己,就是我们这辈子最好的修行。
对外物的渴求,是我们的本能,但欲望无穷,一味放纵,往往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南海有一头大鲸,在海中掀起滔天巨浪,追逐着肥美的鱼群。当海水开始退潮时,它却仍然贪食不停,想将更多的鱼吞进肚里。很多人也如同这头大鲸,永不知足,有了还想再有,得到了还想要更多,直到被拖进欲望的深渊,才悔不当初。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写过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把它贴在自家墙上,时时警醒自己。文中规定:每餐只能一饭一菜,逢年过节,也只能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别人请吃饭,他也事先告诉对方,不要铺张太多,不然就拒绝入席。无论身在庙堂,还是贬斥在外,苏轼一直过着这种简朴的生活。脱离了物质的依赖后,他变得更加洒脱自在,身子骨也更加硬朗,老年仍精神矍铄。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宋神宗熙宁二年,由于同王安石等变法派不和,苏轼请求外任。在调任湖州时,他内心略有不满,呈上了一份《湖州谢上表》。其中有这样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却不想被御史何正臣、李定抓住不放,他们接连上章弹劾,认为他攻击朝廷,反对新法。宋神宗看到后,大为恼怒,下令严肃处理这起案子,将他关进了大牢。随着调查展开,他往日轻率的言论都被翻出来,罪名也越来越多。当他当了皇帝后,为了报恩,朱元璋赐给他大量钱财,足以保他后半生无忧。“我最恨的就是乱糟糟的头发,要是能剃成光头就好了。”没想到一句无心的话,让朱元璋大怒,因为他在年轻时,曾出家为僧。感觉受到嘲讽的朱元璋,立马下令,将郭德成拖出去斩了。很多时候,与其说多错多,为自己招来不幸,不如克制住自己的表达欲。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忍住口舌之欲,谨言慎行,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读书的人,往往容易陷入偏狭固执当中,多读书,则能够让人抹去肤浅与无知。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骞非常仰慕孔子,于是拜孔子为师。子骞恭敬地答道:“来到这里,每天读书,学会了辨别是非,懂得了很多道理,所以才有这样的变化。”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不仅使人聪耳明目,更能让人开阔胸襟,陶冶性情。本以为苏轼会很消沉,没想到他捧着《汉书》,正一边读一边抄写。苏轼笑着说:“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每次咀嚼,都获益良多。”正是阅读,让他在动荡飘零的一生中,无论境遇如何,都能保持豁然与通达。《生活的艺术》里说:“人一定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顽腐,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不读书的人,见识难免受限,就容易受到眼前世界的禁锢。
发布于 2022-07-07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