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赣州城的历史和风水传说 内容: 民间传说往往有其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吸引人的眼球。 到了赣州旅游者都会听到导游津津乐道一个故事:赣州城是龟形,城下有只巨大的乌龟驮着赣州城,卧在 章、贡二水之间,随着江水的涨落而浮沉。 因此,赣州又有了“浮洲”的别称。 刘伯温攻打赣州城时久攻不下,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想出了毒招;用五根粗大的铁 柱把乌龟的四只足和尾巴钉在地上。 然后跑到白塔下,堵赣江之水狂淹赣州城。 被铁柱钉住的乌龟再也浮不起来了,赣州终于城破人亡。 近年,因赣州古城整修,在水东浮桥和北门龟角尾处河中挖出三根铁钉。 一根竖立在水东浮桥头榕树下,另外两根竖立在八境台内。 这是赣州城家喻户晓的一个古老奇特的乡土传说,寄托了赣州人对风水格局受到破坏的不满和无奈的情感。 赣州古城如此好的风水格局,必然也是古人按照“以形取胜”风水原则来规划选址。 所谓形胜是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 赣州古城有天然风水格局,是一点不夸张。 它处于山环水抱之中。 正因为有如此天然好风水格局,所以古人建城一直在山水文章。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使灌婴略定江南,始为赣县立城,以防赵佗”,原城址“今州西南益浆溪故城是也”在今蟠龙镇一带,还有待考古发现予以证 实。 晋太康末,洪水淹没了县城,据《太平寰宇记》载,迁到地势较高的葛姥城,大致在今虎岗一带。 而晋太康二年(281年),庐陵郡南部都尉升级为南康郡, 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守高琰,鉴于原郡治于都地理位置偏居一隅,将郡治从于都迁至赣县,在章、贡二江间修筑了新的郡城(赣县附郭)。 这是赣州城市 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卢循、徐道复起义,徐道复自始兴越大余岭,破南康、庐陵、豫章诸郡,战事激烈,郡城破坏。 义熙七年(411年)被迫迁贡水 东,即今水东七里镇一带,直到梁承圣元年(552年)才迁回。 此地三面环水,地势开阔平坦,是一个理想的城址。 从此,一千四百四十年来,一直是江西南部政 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的中心。 以上选址、迁徙到最后定址,经历七百五十三年,关键的一年是永和五年。 事实证明州守高琰迁徙郡治的决策有远见卓识,是正确的。 唐贞元四年(788年)虔州刺史路应“凿滩石以通舟,陶甓以缮城。 ”是烧砖修缮赣州城的最早记载。 唐末,客家人卢光稠(840—911)、谭全播(834 —918),审时度势依附后梁和杨吴,大举扩城以自固。 “唐刺史光稠拓其南,又东西南三隅凿濠。 ”《同治赣州府志》记载“唐末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 址为隍三面阻水。 ”这是赣州城市建设史上又一件大事。 这个范围一直延续到廿世纪五十年代。 北宋嘉祐间(1056—1063) 孔夫子四十六代 孙孔宗瀚“知虔州,城滨章贡两江,岁为水啮,宗瀚伐石为址,冶铁锢之,由是屹然。 ”“州守孔宗瀚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 石当其啮,冶铁锢基,上峙八境台”。 从552年定址算起,到1063年楼橹基本完善,共511年,是赣州城池的发展兴盛期。 它形成的军城格局,在军事防御和水利防洪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个城市由唐代的1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五代的3. 05的平方公里。 熙宁(1068—1077)中州守刘彝“开水窗以防水患”,“凡城中街衢委皆为经理。 ”“郡城三面阻水,水暴至输灌城,作水窗十二间,视水消长而启闭之, 水患顿息。 城内福寿二沟,相传亦彝所创。 元初以都水丞召还。 ”也在熙宁间,知州刘瑾修建西河浮桥,名知政桥。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著名学者洪迈知 虔州,修建了东河浮桥,名东津桥。 淳熙间(1174—1189)知州周必正修建了南河浮桥,名南桥。 从嘉祐末(1063年)至淳熙末(1189年)前后二 十五、六年,进一步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中排水系统、防洪措施和津梁交通的问题。 宋以后,因战事和水患而修葺城墙整治壕塘,府志县志记载凡五十余次。 修缮工程较大者有明正德六年辛末(1511年)、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清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嘉靖甲午修葺有罗钦顺《重修府城记》和邹守益《修城记》。 清咸丰间(1851—1861)为了抵抗太平天国革命,四年1854年甲巡道周玉衡建西门炮城,六年丙辰秋(1856年)巡道汪报闫建八境台炮城,七年丁 巳秋(1857年)巡道汪报闫建东门炮城,九年己未冬(1859年)巡道林福祥建南门炮城,十年庚申秋(1860年)知府杨豫成建小南门炮城。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3:54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1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