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八字入门基础--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内容: 古代先贤发现 ,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方面的特性。 比如人分男女,有上就有下,有冷就有热,有大就有小等等,为了概括这一特性,古人发明了阴阳学说。 古人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体,同时又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动力所在。 《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可见,阴阳对自然万物的重要性。 那什么是阴阳呢? 阴阳的定义是: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比如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等等。 八字预测里,到处充满了阴阳,比如天干为阳,地支为阴,天干也分阴阳,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看了上面定义,大家应该对阴阳有了了解,其实阴阳是道家术数的基本纲领,如果对术数感兴趣的朋友,需要领会阴阳的概念,不过暂时不了解也没事,随着内容的深入,大家会慢慢领会的。 古人还发现,自然界虽然万物万象,用五种物质就能概括,它们就是五行。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行是指运动变化,行而不息之意,自然界是由这五种物质构成的。 五行概念是八字的基本理论,以后预测都是使用五行关系分析吉凶。 那么自然万物那么多,为什么只用五行就能概括呢? 因为五行具有各自的性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火曰炎上:具有发热、向上、光明的特性。 金曰从革:具有清凉、肃杀的特性。 水曰润下: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 土曰稼穑:具有承载、生化、养育的特性。 按照上面五行性质,凡是具有各自属性的物体,都可以进行五行归类。 比如春天,万物复苏,向上生长,可以用木来表示。 夏天天气炎热,可以用火表示。 秋天天气清凉肃杀,可以用金表示。 冬天万物闭藏,可以用水表示。 季末,三、六、九、十二月,为万物生化养育之时,用土表示。 在预测时,如果八字忌火,大多夏天不顺,八字喜水,大多冬天顺利。 有一个朋友八字忌火,前来求测时,我断他年年到了夏天就出事。 他说正是的,今年夏天我躲在家里,原想躲躲灾,谁知躲在家里也被派出所抓走了,真是倒霉。 上面用了季节阐明五行类象的使用,其实,五行可以表示万事万物,比如根据木的属性,人体的肝胆、绿色、慈善家、木材、中草药、家具等都属于木,其它五行同理。 根据五行的类象,我们可以从八字推出形形色色的事情来。 一个朋友八字中木被严重克泄,我断他肝胆不好,他说胆囊已经摘除。 五行除了具有各自性质之外,它们之间还有着生克关系: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需要熟背)五行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需要熟背)生是指滋生、扶持、帮助,克是指抑制、打击、伤害,五行生克类象了自然界事物的各种依存与制约关系。 任何事物都存在滋生与抑制的两种情况。 比如自然界的火,用木可以生火,泼水可以灭火。 用水可以生木,但是无止尽的生长也是不行的,也需要用器械修剪。 比如一个人需要关心鼓励,这是生,同时也需要批评和约束,否则会骄傲自满,走向歧途。 五行生克类象了自然万物的关系,八字中运用这种关系,可以推断很多具体事物。 比如八字中生日元(代表自己)的五行过多,说明关心自己的人很多,克制自己的五行过多,说明管制自己的人多。 八字预测中,使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可以具体判断吉凶,达到预测的目的。 古代哲学是辩证的,任何事情都会有两方面的发展,比如对孩子关心过度,恐怕会影响孩子发展。 五行学说,也强调了这种物极必反的关系。 在五行相生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即母子关系,以水为例:生我者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为木,则木为水之子,其余类推。 如果受生者相对太弱而不能接受生者所生,按五行归类为: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塞;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就像母亲疼爱孩子一样,如果过度溺爱,就会影响孩子发展。 如果主生者太弱,受生者太旺,则表现为: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虚。 就像一个穷人想去做慈善,他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如果再去帮别人,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克也分为正克与反克(又叫反侮),正克是指主克者自身有力量去克制受克者,比如金克木,但是如果金过于衰弱,木过于旺盛,这时木就会反克(反侮),五行反克如下: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就像一个身负重伤的年轻人想去欺负一个身体健壮的小孩子,年轻人连自己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他不反被小孩子欺负吗? 发布时间:2024-06-09 08:20:29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16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