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二时辰,古来时间之美,诉于你听 内容: 十二,对中国人而言,是特殊的。 十二生肖,十二个月,十二时辰,古代皇帝王冠上的摆穗也是十二个. .. .. .这些“十二”,每一个都满含中国文化。 如其中的十二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先民们的大智慧,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规律、天色的变化及日常活动,归纳总结而独创于世。 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子、丑、寅、卯、巳、午、未……指引着后辈子孙过好每个当下。 从西周起,人们为每个时辰取了优雅别致的名字,又以地支来表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每个时辰名,或描绘了天地间一景,或是阐明起居作息的道理,读来便口齿生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夜半(子时)23:00-1:00|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 “古历分日,起于子半”,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 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平常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春秋左传正义》|鸡鸣(丑时)1:00-3:00|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鲍照 《代放歌行》|平旦(寅时)3:00-5:00|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诗经·桧风·羔裘》|日出(卯时)5:00-7:00|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 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朝晨发兮鄢郢 ,食时至兮增泉。 ——王逸 《九思·守志》|食时(辰时)7:00-9:00|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之时,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 发布时间:2022-12-15 05:48:32 更新时间:2022-12-15 05:50:37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