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内容: 江神子•恨别【宋代•苏轼】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译文及注释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 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 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 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 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 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 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 东风:代指春天。 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楚江:即泗水。 全词赏析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为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 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 “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 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 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 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 “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 “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 “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 “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 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 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 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 “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 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 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 “彭城”即徐州城。 “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 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 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 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 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 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 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 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法,请求出京任职。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随后调往湖州任知州。 此词即作于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发布时间:2022-12-28 15:59:36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