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内容: 西江月·遣兴【宋代•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及注释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 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 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 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创作背景这首词应当作于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 此时南宋朝廷不思恢复,一味地贪图享乐。 词人忧心如焚,又不能明言,于是创作此词以抒发心中愤懑之情。 全词赏析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 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 否。 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 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 这两句是“醉话”。 “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 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 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 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 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 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 ”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 ”醉憨神态,活灵活现。 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 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 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 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 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发布时间:2022-12-28 16:00:16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