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内容: 雪夜感旧【宋代•陆游】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译文及注释那年赴南郑时,江月馆的华烛散发出阵阵的油脂香,龙门阁栈道上的骡马传送出悠悠的铃铛响。 我曾经过那乱山中的古驿三折,投宿在孤城小县的两当。 我虽然年老还想上马杀敌冲向沙场,当年在南郑、散关从军时哪里能相信有一天竟会终老田园? 长久不用的绿沉枪,锁子甲都积满了尘土灰沙,对着雪洒昏灯寒夜长,仰天叹气泪落一行又一行! 江月亭:亭名,在四川广元小益道中。 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 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 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 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鞍马:这里指上战场杀敌。 耕桑:农事。 代指田园闲居生活。 绿沉金锁:军人用的绿沉枪和黄金锁子甲。 代指从军打仗的生涯。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冬,陆游七十三岁,闲居山阴。 在夜晚对着雪洒昏灯,思绪纷飞,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赏析诗从远处落笔,开篇便是忆旧。 前四句诗在写法上有几点值得体味:第一,句式灵活。 首联中的地名放在句首,颔联中的地名便放在句尾;第二,景与事相容,然亦各有轻重隐显之别。 首联偏于绘景,“事”则是暗寓其中;颔联以叙事为主,然而“乱山古驿”、“小市孤城”,却也是笔墨如花;第三,散而不散。 这四句诗写了四个不同的地点、景象、事件,然而其中活动着同一个人物,即诗人自己,贯穿着同一个内容,那便是二十几年前诗人从戎南郑。 所以,只要将人物与背景融入到诗中,就感到它们犹如一气呵成的四个镜头,而且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酣畅淋漓地描绘出“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 ”的生活与气概。 同时,还可以体会到那些不断闪过的镜头中,所包含的幽美抒情的已经。 三四两句虽然写了“乱山古驿”、“小市孤城”,然而一“经”一“宿”,顺流而下,一气贯注,非但没有艰难寂寞之感,反而衬托出意气昂扬、关山飞度之势。 因此,诗的前半虽然都是忆旧,又是一句一个地名,但是并不显得呆板、累赘,读来只觉得事真景切,活泼流走,而且那字里行间还流露出无限神往的情味。 这又为下文打下了基础。 诗的颈联用“晚岁”二字领起,从“旧”转到“今”。 “犹思”二字,表明了诗人执着报国的心愿。 “当时那信老耕桑”一语补叙了这一点,写的极为沉痛。 这一句的出现,不仅将昔日之心和盘托出,而且又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今日之志。 于是诗人的悲愤,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便跃然而出。 岁月蹉跎,壮心犹在,而今荒村雪夜,寒灯独坐,看着这委于尘埃的绿沉、金锁,回首往事,“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沁园春·三荣横溪阁小宴》),更加令人黯然神伤。 这首诗题为《雪夜感旧》,写法是先写“旧”,后写“今”,篇终点出“雪夜”。 “雪洒寒灯泪数行”,既是点题,也与首句暗中呼应,原来是眼前的“雪洒寒灯”之夜,将诗人的思绪引到昔日的桦烛飘香之夜,往事历历,感慨不已,写得回环往复而又思致清晰。 诗的前半忆旧,轻快流畅,后半写今,沉郁悲慨。 但都是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风貌,不同之中又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诗人永不衰竭的报国热枕。 正因为如此,两种风调,两种笔势,浑然成篇,相互烘托。 感情上的辩证统一,与写作技巧上的变化相反相成,达到了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的取得,恐怕不能仅仅归之于诗人的技巧,更主要的还是源于诗人的经历与报国深情。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发布时间:2022-12-28 16:00:53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