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玄元降圣,福佑众生 | 农历二月十五,恭贺道祖太上老君圣诞!恭诵宝诰,获福无量! 内容: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科仪道乐《三宝香》农历二月十五日,是太上玄元道祖太上老君降圣之辰。 太上老君,又称“太清道德天尊”、“无量度人降生天尊”、“开皇末劫天尊”等,居玉几下三皇洞神太极宫,即大赤天宫。 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合称“三清道祖”,或“三洞教主”、“三宝君”等,是道教对信仰之“道”的人格化及对“道性”的诠释,也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和无上教主。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的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右侧,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 道经记载,道祖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祖常常分身降世,传教度人,弘扬道法。 太上道祖无始无终,生天生地,为教化众生降圣成凡,世号老子,度人无数,屡世为王者之师,传授的《道德经》虽仅五千字,但包含了天地、宇宙、人身的大智慧。 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 也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道教道祖老君的圣诞。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 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 孔子曾专门慕名求教于老子,得其教诲,并发出老子犹龙的赞美。 东汉时,老君再次下降,传授汉天师盟威之道,教以谢罪自新,奉道行诫的法门,由此开启了今日的道教。 二月十五,不仅是老君降诞之日,更是大道显化,重启生机之时。 不仅适宜祈福纳祥,更是学道之士返本还源,谢罪自新的良辰吉日。 每到二月十五,无论道俗,均隆重庆贺。 太清宝诰志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 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 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 总千二百之官君。 包万亿重之梵炁。 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 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志心皈命礼。 太清仙境,大赤天宫。 巍巍金阙之高,渺渺重霄之上。 降生于无量数劫,说法于万二千天。 五千秘言,融三才之妙道;八十余度,接六趣之众生。 圣德崇高,玄功广博。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无量度人,降生天尊。 志心皈命礼。 无极变化,冥寂圆通。 为教父于太清,佐医王于三界。 生成万类,总领群生。 起死回骸而沾恩离枯,飞符走箓而灭迹邪魔。 显蜀都于青牛,度函谷于紫炁。 还淳返朴,谈道德五千言;校罪定功,为洞神十二部。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农历二月十五日,恭贺太上玄元道祖太清仙境道德天尊降圣之辰。 华夏子孙,无论道俗,虔诚恭诵《太清宝诰》祈愿老君再降,广度沉沦。 值此殊胜日,请大家持清净心、发广大心,依言、身、意三门广行善业、朝拜高真、诵经持咒、茹素参醮、酌水献花、普施供奉等;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平安喜乐,祈愿太平清和、众生吉祥安泰、得闻正法! 太清宝诰注解1. 太清:原指三清境之太清仙境,为太上老君所治之处。 此引指太上老君。 2.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随方,随便在什么地方。 此指到处。 设教,即开坛传教。 道教奉太上老君为至高神之一,尊为教主。 认为老君应感随方变化,无世不在。 因此,老君自然会处处开坛传教。 历劫,天地一成一败为一劫。 此指无数此劫。 度人,度化世人。 因老君为代代化生,故言历劫度人。 3. 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皇,黄帝。 《太上老君开天经》称:“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 ”故言“为皇者师”。 《犹龙传》说:自三皇五帝以来,老子改名换号,成为历代皇帝的老师。 神农时的太成子,轩辕时的广成子,帝尧时的务成子,秦汉时的河上公,都是老子的化身。 唐代帝王尊崇道教,奉老子为先祖,立庙祭祀。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太上老君为“大圣玄元皇帝”。 故又称之为帝者师、王者师。 假名易号,道经称老子虽降生于殷代。 但老子之号则始于无数劫,甚杳杳冥冥,渺邈久远。 开辟之前,复下为帝师,代代不绝,后又化生降世,为王者师。 老君为代代化生,无世不在,只不过其名不同,故称假名易号。 4. 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立,建树、成就。 天之道,即天道。 指宇宙万物化生之本源。 地之道,指自然界的一切规律。 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隐圣显凡,指老君隐圣降凡,成就天道、地道和人道,从而造化社会和世人。 5. 总千二百之官君。 包万亿重之梵炁:总,聚积。 官君,官员及君王。 老君代代化生,为历代帝王师,众多达官贵族皆宗奉于他。 包,包容。 梵炁,大梵之气。 指构建太清圣境之气。 6. 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老子铭》称老君“道成仙化,蝉蜕渡世。 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 ”故言其化行今古。 道德,即《道德经》,全文约五千字,或又称《老子五千言》,为道教之祖经。 《吕览·不二篇》谓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下经”五千言,即此书。 该书分上下两卷,八十一章。 为韵文哲理诗体,上卷三十七章言“道”,下卷四十四章言“德”。 故称“道德凡五千言”。 7. 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主握,主持和掌握。 阴阳,指化生天地万物的原质之气,雷霆,指疾雷。 九五数,即九五之道。 指雷法中的修持修炼养方法。 认为,金长生在已,旺于酉五数也,墓于丑九数也;水土长生在申,旺于子五数也,墓于辰九数也;木长生在亥,旺于卯五数也,墓于未九数也;火长生在寅,旺于午五数也,墓子戌九数也。 壬子为东方之根,丙子为北方之源,甲为雷,庚为霆,甲庚为雷霆之号令,壬为雷霆之局,丙为雷霆之令,子为雷霆之宗。 即施用雷霆须依时令而发。 8.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大悲,指悲悯世人。 大愿,济度众生的宏愿。 大圣,智慧超凡、通真达灵。 大慈,慈祥呵护众生。 此赞灵宝天尊之盛德。 9.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对老子的尊称。 《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等同于“道”,称其“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为先于天地的神灵。 东汉时,张陵创立道教后,著《老子想尔注》谓“一(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把老子尊奉为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为老子的神名。 道教最高神“三清”的第三位神。 农历二月十五玄元降圣节大唐开元三年,玄宗皇帝亲自下诏,定二月十五为玄元节,规定为法定节日,全国休假三日以襄庆祝。 从此老君的诞辰便由天子主持庆贺,而普天之下的道院宫观都在这一天遥相呼应,共襄盛举。 玄宗皇帝为庆贺老君圣诞还特作《玄元皇帝赞》一首:《玄元皇帝赞》爰有上德,生而长年。 白发垂相,紫气浮天。 含光默默,永劫绵绵。 万教之祖,号曰玄元。 东训尼父,西化金仙。 百王取法,累圣攸传。 函谷关右,经留五千。 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大唐开成五年(840)武宗皇帝下敕旨,改老君圣诞日为降圣节,并全国放假三日。 而后的宋元明清各朝,都因循唐代制度,在二月十五这一天以传统的周礼雅乐为老君举行盛大的醮献礼,各地的大道观则在这几天举行修斋行道的祈福道场,并逐渐发展出热闹的庙会,这与游春活动结合在一起,又被称之为花朝节。 对于我们奉道之士而言,降圣节不仅是一个庆祝道祖圣寿的喜庆节日,更是我们研学老君教旨,诚心谢罪,自清自静,以求能够返本还源,最终与老君融合一体的神圣时刻。 凭借这一时刻,一个新的“我”也诞生了。 太上老君是大道的显化而成1. 在道教信仰中,老君即大道。 大道无始无终,无形无相,然而大道之气凝结在了一起,就有了人格化的老君。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老君是大道显化而成的身体。 2. 老君创造了天地。 在天地之初,老君居住于空洞之中,他以无心无欲运行着阴阳二气,天地因此被分开,日月也开始运行,人类、万物便在大道的滋养下逐步生成,这一切都是老君自然而然地神功。 3. 老君是人类的启蒙者。 从伏羲、女娲的年代开始,老君就多次下降人间,变化成睿智的贤者,为茹毛饮血的先民带来了耕种、烹煮、嫁娶等启蒙的教化,我们也可以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诸先贤,都是禀赋了大道之气应化而生的。 4. 老君是人类的救度者。 人类世界日渐发展,虚伪、巧诈日益呈现,淳朴的民风日渐浇离,老君因此授予人类重返大道的智慧与妙法。 甲申洪灾之后,老君重开太平之世,那些生时能够践行老君教导的生命这时能够超越生死,成为太平之世的种民,并最终与道合真,永世长生。 太上老君主宰和象征天地形成、万物化生玉清圣境元始天尊,又称虚皇道君。 主宰和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阴阳未判的“无极状态”是道教的第一个大世纪,道教称混元时期。 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为诞辰。 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 主宰和象征混沌始清、阴阳初分、灵宝出法,随世度人的道教第二个大世纪,道教称洪元时期。 故以阴生阳消、昼长夜短的夏至诞辰。 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 主宰和象征天地形成、万物化生、天生五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得以生存的道教第三个大世纪,道教称太初时期。 圣诞是二月十五。 玉清、上清、太清之号,皆为大道的别称,是道教对“道”分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阐释,其本皆“道”,三清华诞是道教最重要的诞辰之一。 太上老君,象征师宝,随方设教道教以“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 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 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下降凡间,为太初之师,开辟天地,分判阴阳。 从此以后劫劫分身下世,开化人天。 太上老君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 汉顺帝时,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张道陵天师《正一盟盛》秘箓。 又与永寿元年下降蜀都宣说北斗、南斗二经。 有道之乡方知解谢之门,广宣教化,无量度人。 老君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 太上老君,洞神教主,说三十二部尊经据《道教三洞宗元》载,天宝君元始天尊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灵宝天尊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道德天尊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 三洞经典,合称三十六部尊经。 其中,《洞真》以不杂为义,《洞玄》以不滞为名,《洞神》以不测为用。 故洞言通也。 三洞上下,玄义相通。 《洞真》者,灵秘不杂,故得名真。 《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 《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得名神。 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三洞经各有垂教的对象,以合乎学道修道的品级。 开始修道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宝经。 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以洞玄灵宝经。 最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以洞真天宝经。 其目的都是通过经教文化,诱俗修仙,从凡证道。 太上老君降圣人间有什么玄义老君以慈为怀,怜悯下方生民日渐迷失真道,所以从他自己的大道本体之中降下真气,托胎于母亲玄妙玉女体内九九八十一年,在殷王武丁的时候诞生于李树之下。 1、老君即是大道,天地日月的创造者,却降圣为凡,甘为胎婴八十一年,他是以此践习着婴儿守柔弱的妙法。 2、老君即是大道,却降圣为凡,以白发的老相来开始新的生命,这实际寓意着以终结来返归开始。 因为人类都以开始而后终结,老君却以终结作为开端,是修道者返老还婴之相。 3、老君即是大道,无始无终,却降圣为凡,以胎婴来诞生,是要成为一个有始有生、有血有肉的人,以此来展开他对人的教化与救度。 4、老君即是大道,却降圣为凡,以凡躯历人生之苦,体人间之冷暖,察人世之真伪,并人言流传《道德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宏伟之篇,并最终以凡躯圆满了道行,返还道境。 5、老君的降圣为凡,是以有为的方法,向人类传递他的无为之法,这种自高返低,从有入无的方式,也正是大道救度人类的慈悲之所至。 无世不出,无世不应,历劫度人的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太清道德天尊”。 又称“开皇末劫天尊”、“道德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师宝天尊”等。 全称“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简称“太上老君”。 关于老君的来历,《云笈七签》云:“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 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 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 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太上老君是无世不出、无世不应的至真无上大神,是道的根本化身。 道,犹如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每一滴从这条大河中流出的水滴都可以驱使天地生成、应显万物生化,这每一滴涓涓细流可以变成圣明君王,可以造就山川湖泊,可以变成青鸾白鹤,亦可以变成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所以,我们来自于道、根源于道,道是宇宙万事万物之根本。 道的显化,就是太上老君,所以《老子想尔注》中说“散则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 老君,又以神通变化,于黄帝时代化身为崆峒山的广成先生,传授轩辕黄帝无为之道,故而谓之“帝者师、王者师”;早些劫数前,老君化号为“金真静老天尊”,于本劫化身为周朝的“老聃”,应尹喜真人之,在西游函谷关之前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后人尊为“道祖”。 道祖还于汉代两次下降四川成都,第一次授予祖天师张道陵三天辅教大法天师之位,及雌雄剑和印诰;第二次则于成都南门外的“玉局治”传授天师北斗本命经诀。 由此之后,道教的教团和正一教法正式流行天下。 当代人念诵《北斗经》就是当时老君和天师对话的记载文本。 文中主要教人弃恶行善、积功改过,并斋醮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以消灾延寿,故而老君是传教之祖、赐福之神,为“道德天尊”。 李唐家族为老君后代,尊奉老君为“玄元上德皇帝”,在唐朝,考科举除了儒家的六经以外还需考察《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和《冲虚经》等道家经典。 纵观中国历史,最强盛莫过于汉、唐二朝。 汉代,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七十余年,开创“文景之治”;陇西李氏更是太上老君的后代子孙,唐高祖李渊为老君三十代圣孙,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玄元皇帝”,践行道家开明治国、亲民贵生的思想,赢得四方民心,致使八方来朝,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 这两朝的兴盛都与太上老君有密切的关系。 无为父、万物母,太上老君的根由“太上老君”四字,具有极深的胜义。 太者,言空间之最大;上者,言高下之最上;老者,言时间之最久;君者,言世间之最贵,所以“太上老君”四字包含至大、至高、至久、至贵,老君是道的根本化身,人们用“太上老君”透过有形的文字,来赞美不可说的“道”的化身。 老君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 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 大道之身,即太上老君也。 老君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 道经上说道君垂迹有一千二百号,或显一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 浩浩荡荡,不可名也,但后人为了赞颂老君的功德,以十个名号来尊称老君,统称为“老君十号”:一号无名君,二号无上元老,三号太上老君,四号高上老子,五号天皇大帝,六号玄中大法师,七号有古先生,八号金阙帝君,九号太上高皇,十号虚无大真人。 杳冥无踪的身相道不可见、不可闻,但为了垂示理教,则能于寂然不动之中,使未见之人亲见道体,是未闻之者亲闻大道。 于是产生真身、法身两种法相,所谓的“真身”即前面谈及的“道体”,经中所谓“犹如虚空,圆满清静,不生不灭。 ”而“法身”则是“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的有形之象。 老君法身是在太空之中,结炁凝真,勉强显示一个能令人类瞻仰的庄严身相。 其体大无边,相好具备,上无所攀,下无所蹑。 在云华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色之光,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龙白兽,麒麟狮子,列于前后。 或作千叶莲华,光明如日,头建七耀云霞之冠,身披九色离罗之帔,项负圆光,手执五明,或乘八景玉舆,驾五色神龙,建流霄丹节,后拥九光鹤盖。 来则无影,去无所踪,悟者此心通达,迷者永劫沉沦。 欲识道之真身,不出于此。 “历劫禀形,随方演化”的太上老君根本的“太上老君”是不随时空改变的至真大道,即《灵宝经》所谓“上无复祖,唯道为身”的“道之真身”,但为了度化世间众生,老君分化出“微妙具足”的法身来凡间开度世人。 按照《珠韬玉札》的记载老君降迹行教分千二百号,百八十名。 自三皇五帝时,人心逐渐浇漓,于是老君更名换姓、匡扶世教。 在伏羲时,人心变异、法度不兴,老君化号郁华子,教以画八卦、造书契,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是为文教之始也。 神农时,人类尚处于茹毛饮血之时,老君化号大成子教以化生之道。 教人播百穀以代猎杀,和百药以救百病,止杀禽兽,区分类聚。 长善遏恶,以全其生。 不食血肉,故无业累,垂示好生之道。 祝融时,人多食生肉,还不知以火烹煮,所以多声疾苦。 于是老君化号广寿子, 教以安神之道。 教人钻木出火,用黏土陶铸为器,再以火烹饪,保人寿命。 轩辕时,老君化身为广成子。 《南华经》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听闻崆峒山有广成子精于修道,于是起身前往请教。 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于周朝受“柱下史”一职,类似现代的国家博物馆馆长。 周幽王时,泾渭地区大地震动,老君知周朝将乱,于是驾着青牛车西出函谷关。 当时的关令,姓尹名喜,是一位修道爱好者。 他观察到东方有一片紫云朝西方而去,下令自己的手下要留意最近有无相貌奇伟之人出现。 果然,函谷关迎来一位鹤发童颜骑青牛的老者,尹喜挽留老君暂缓出关,留下一些文墨供世人参学。 发布时间:2023-03-12 17:02:40 更新时间:2023-03-12 17:03:47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