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宋词人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赏析 内容: 《满江红·敲碎离愁》辛弃疾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注释: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倚(y)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 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满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伤感得受不了。 不堪,不能忍受。 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 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 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 盈幅,满篇。 “相思意'二句:意思是这种相思的感情,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满足。 罗襟(jn):指丝绸衣襟。 盈掬:满把。 形容眼泪很多。 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垂杨:即垂柳。 碍(ài):遮避。 离人:伤离的人。 女子自谓。 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 栏(lán)干曲:栏干的角落。 译文: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 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 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 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 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 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 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 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 那是满把的泪水啊! 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 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 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创作背景:《满江红·敲碎离愁》大致可系于宋宁赵扩庆元三年(1197)春,是时作者隐居瓢泉。 有的著者说,看语气此词为思念歌姬之作。 其实思念某一歌姬之作可能能是它的写作契机,而词的主人公则是一个思妇。 她所思念的不是别人,正是她心爱的而又远行的丈夫。 赏析: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抚时感事的爱国主义词章,以词风豪迈雄大著称于世,但“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在这些“作妩媚语”的作品中,也不乏优秀篇章,这篇《满江红》就属这类作品。 这是一首写离人痛苦的词。 起始三句,是“纱窗外,风摇翠竹,敲碎离愁”的倒装,把“敲碎离愁”写在首句,不仅是韵脚的需要,也起到开篇点明题旨,扣住读者心弦的作用。 “敲”字使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心灵受到撞击,“碎”是“敲”的结果。 也就是说,主人公本来就因为与情人离别而忧愁的心绪,被风摇动翠竹的声音搅得更加烦乱了。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写出环境的静寂,也描绘出主人公在情人走后形只影单,独守空房,百无聊赖的情景。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暮春三月,已是落花时节,“不堪”似是伤春,实际上仍是思人,言思念之极,无法忍受;“已觉千山绿”,是说在忧愁苦闷中登山高楼,不知不觉中发现漫山遍野已经“绿”了。 这两句承上启下,烘托气氛。 闺中人因思念外出人而无精打彩的情景历历在目。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思念情人,不能见面,于是反复把他的来信阅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有的,词人把这种生活现象直接用白话写入词中,读来分外亲切。 苏轼有一首《沁园春》,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这是说写信人估计收信人会“时时开看”;辛词则直接写收信人把不知读了多少遍的信“从头读”。 两位词人描写的角度不同,但意境相,或者是两位巨匠的思路共通,不谋而合;或者是稼轩受东坡的影响。 下片继续写相思之苦。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阅读远方来信,表达相思之情的字“盈幅”,也就是现在口语说,“写满了纸”,但人却不能见面,那分离的痛苦仍旧不得解脱,终至是满把泪水,湿透罗襟。 用“足”字说明离恨绵绵无期,用“掬”夸张地形容泪水之多,皆是传神之笔。 以上几句极力渲染情人不能见面的痛苦。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芳草”句很容易使人想起苏轼的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是说异地他乡的“芳草”,并不能使“行客”迷途忘返,言外之意说他终究是要归来的;后句说杨柳的枝条阻碍了视线(因此闺中人极目远望也无法看到自己的情人);这就形象地写出她盼望行人归来,望眼欲穿的情景。 “最苦是、立尽黄昏月,栏杆曲。 ”结尾二句夸张地说因为天天等到月下黄昏,倚着栏杆翘首以望,以致把栏杆也压弯了,这当然让人“最苦”的。 结尾与上片“倚楼人独”相呼应,照应题目,写尽离愁。 这篇抒写离情别绪而陷于苦闷的词作,无疑是南宋社会动荡中现实生活的反映。 祖国南北分裂,无数家庭离散,备受亲人伤离的痛苦。 辛弃疾本人也远离故乡,对这种现象也深刻了解,颇有体验,因此在他笔下才出现了这样抒写儿女之情,表达离人痛苦的词章。 无须穿凿附会、望文生义地去寻找什么政治寄托,只就真实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来说,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发布时间:2023-04-23 23:56:50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