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吕祖百字铭》参悟修行真谛 内容: 不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以“大师”自居,他们或是开班办学,或是大开收徒的方便法门,然后再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且不去论“大师”的真假,既然自诩为修行人,那么就要知道祖师对修行的定义是什么。 唯有参照祖师留下的字字遗训,或许才可以修得一二真行,也不枉被他人尊称一声“师父”。 被奉为全真五祖的吕洞宾祖师,曾留一下一篇只有百字的《吕祖百字铭》,其开篇就言以一句“养气忘言守”五个字就论及了“修行”主旨。 三丰祖师对本句注解如下:凡修行者,先须养气。 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 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修行的人,必须先要学会养气。 养气的方法,在乎少说话、守心于道,少说话则气不散,守心于道则元神内守、不着外境。 口诀为:少说话,心安静,神定内守。 虽然吕祖在这段话中并没有给“修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却指出了修行的第一要诀,即是“养气”。 气,是什么? 在道家的修行系统中,气有先天的元炁和后天的呼吸之气。 先天元炁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精炁神三宝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质。 道教修炼讲究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炁是连接有形之精和无形之神的关键点。 唯有保持先天元炁充盈,才能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实现精炁神的阶层转化,才有实现九转大丹成的可能性。 第二种后天之气,虽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呼吸的气体,但因为气在身体中的每一次进出都是吐故纳新的过程,是参与到整个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物质,所以尤显其重要性。 道教的修炼讲求气息绵长,乃至于以胎息的方法来改变用肺部呼吸的形式,目的便是要身体减少对气的耗损,使整个身体器官都能降低运作的效率,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道家修行包含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身形,一个内心。 “养气”之保养元和与吐故纳新,都是身形炼养上必不可少的途径,同时由“养气”之法而派生出来的“忘言守一”之法则可归于心性的炼养。 归守清静,即是“忘言守一”的方法,同时也是其目的所在。 “忘言”一方面是要少说话,话多伤气伤身;另一方面是讲修行要不着外境、不恋俗情,心神内守,恍恍惚惚,如痴似呆,从而忘记言语的作用。 庄子曾经在文中数次描绘过一些打坐时进入杳冥状态的人,言其“形如枯槁,心如死灰”。 这两句话的原意与当今世俗的理解大相径庭,其描述的正是有道之人忘记言行功用而独自寂寥的天真之态。 人们之所以会言说,是因为对外界的事物尚有贪恋和追求。 心有所求,就需要用言语来表现自己,如此恰恰就与修道的理念南辕北辙。 真正的修行人内心中是可以洞彻一切是非的,但他却不会为了争辩是非而做出舌战群雄之状。 老子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言“大辩若讷”,皆是在说明不辩之大智慧。 《河上公章句》中注释说:“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所以,“忘言”不单是要求修行人须做到宁神,更是希望人们可以通过此方法实现对世间百态的心灵超越。 唯有超越之后,才能明白是非本为一体,又何必扰扰于其中呢! 既然明了“忘言”的妙处,接下来就需要区分不同的修行阶层:其一,忘言就是禁言,不要说话,忘记语言的基本功用。 因为不能用使用语言,在交流的时候会因此而遇到更多障碍,以此方法来止息外缘,使人更懂得向内心求道之本真。 现在在宫观的斋堂中仍然有“止语”的传统,这便是让人们用心专一,吃饭即是吃饭,不求其他,也无须言语多谈;其二,忘言的目的在于忘念,去除掉内心生出来的诸多妄念,做到杂念不生,唯守清静之真一。 所以忘言之后紧跟的“守一”之法,即是在讲修道所追求的目标。 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方式。 而修道遵循的是“顺则成人逆成仙”的法度,是从纷繁复杂万物复归到清静之“一”。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只有守住本源,才不会被万千红尘扰乱了真心一颗。 其三,忘言的最终境界是要实现“忘忘”,连“忘”这件事情都要忘记,连“守”的心思都要忘记,真正做到不忘而忘、不守而守,达到二六时中、行走坐卧皆无缘起,由此也就可以体悟到大道的真妙。 养气、忘言、守一都是修行的途径,并非是最终的目的。 修行绝对不是只做一个好人、善人这么简单,对身心的双重炼养才是修行的真谛,所以就要超越对身形的锻炼,以达到对元神的修炼。 《青玄济炼铁罐施食》中有一段韵词,“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一旦无常归何处? ”人生很短,转眼又是轮回。 如果仅仅停留在对酒、色、财、气、贪、嗔、痴、爱等尘缘的戒断上,充其量只能做到肉身清静,依然无法跳出轮回之苦。 內炼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保养元炁,杜绝尘染波及真心,保证身体内的元神处于常清常静之态,由此才能为通神明之感的真修行打下基础。 此才谓之修真。 在明白了吕祖传世的修行要义后,之后便要靠自己的道心去行动。 道经师三宝具陈,个人的修为最后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看的是造化,更是勤功。 唯有时时不堕,才可见登真之路。 吕祖百字碑注解——三丰祖师注养炁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炁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炁忘言守        凡修行者先须养炁;养炁之法,在乎忘言守一。 忘言则炁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 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 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 一切事体,以心为剑。 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动静者,一阴一阳也。 宗祖者,生身之处也。 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 一身上下,乾坤八封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 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 所谓动静者,调和真炁,安理真元也。 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 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贯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 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 若能养炁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 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 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淤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 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 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 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 便生妄想,难以静性。 必要有真微忿则火降;真寡欲则火升。 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炁,炼炁则龙吟,元炁存守;念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炁交。 三元混,元炁自回矣。 三元者精炁神也,二炁者阴阳也。 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 性住则身中先天之炁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 诀曰:阳光返照,一心中存。 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炁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炁自回。 将见二炁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 忽觉肾中一缕热炁,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炁氤氲。 结成丹质,而炁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驭炁,炁留形,不必杂本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直至丹田炁满,结成刀圭也。 阴阳生反覆,普化一声雷        工夫到此,神不外驰,炁不外泄.神归炁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 致虚之极,守甘之笃,身静于香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 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 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 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 天根现.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炁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送,默默举:一团和炁,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炁卦也。 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 内有黍米之珠,落淤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到此地位,药即得矣。 二炁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炁周流。 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 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 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炁以养之。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养炁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 诀曰:流珠浓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工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 五炁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 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 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来休咎。 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 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 遇之不行,罪过天谴。 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自“养炁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 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 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迫天谴。 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发布时间:2023-04-24 00:25:02 更新时间:2023-04-24 00:25:50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