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农历五月二十日,恭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张守清祖师圣诞,至心礼拜清微阐教广济天尊! 内容: 敕封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张守清祖师(1253一? )名洞渊,号月峡叟。 峡州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人。 元、明间武当道士,尤显名于元朝。 至元二十一年(1284)入武当山拜鲁洞云为师,修炼金丹大道。 后又拜叶云莱、刘道明、张道安为师,尽得秘传。 《道藏》有关道经所列清微派中,称他为“冲元雷使”。 从至元二十二年(1285)开始,张守清祖师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创建南岩天一真庆宫,开辟下山道路,垦田数百顷,度众数千人。 至大三年(1310)及皇庆年间(1312--1313),多次奉诏入京祈祷雨雪。 延祜元年(1314)朝廷授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命他管领教门公事。 后退隐于清微妙化岩。 张守清祖师是元代武当道教中最著名的道士之一,明代任自垣《山志》称其“独冠武当”。 守清祖师幼年读经书习儒业,长大成人后曾做过吏员,至元21年(公元1284年)9月,他30岁时,听说武当山道士鲁洞云“仙誉超群,不干名利”,慕名入山拜洞云为师。 鲁洞云高兴地说:“我等你很久了”。 随尽授其道要,守清祖师得全真派嫡传。 后又师事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尽得清微雷法之秘传。 很快,张守清全面继承武当派、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等各派之长,创立了以崇奉玄帝为主要信仰特征,以清微道法为主体,兼容各派道法的“新武当派”。 真正开创了武当道教兼容并收的武当道派风范,形成了内炼金丹大道、外行清微雷法的、融贯各家为一体的新武当派。 并广收弟子门徒,壮大了武当道教的教团组织,此外还命弟子编刊了很多道书,扩大了武当道教在整个社会上的影响。 成为武当山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武当道教大兴之后,遂隐修于武当山天柱峰南五里清微宫后山,精修无极上道。 太和张真人宝诰至心皈命礼。 太和霞迹,洞渊仙宗,巍巍昭德,赫赫玄功,承清微之道统,会四脉之真流。 先天后天,靡不精通。 无极太极,妙用无穷。 一道贯通,十方皈投。 崇老子学,奉玄帝祠,登万仞之层巅,构千间之琼宫。 绍兴武当之香火,阐扬玄门之宗风。 祈雨济民垂慈意,代天宣化度群迷。 功用虽成于使鬼,行能自足以服人。 素心永固,玄化弥彰。 广演教法度四千众,不胁卧席垂三十年。 精修上道于妙化,飞升名登于紫府,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弘教宗师,冲元雷使,体玄妙应太和真人,清微阐教广济天尊。 至心诚念清微阐教广济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道教清微派道统略考清微派发于元始教下,历三皇五帝,经商、周、两汉,而兴于魏、晋,昌于宋、元、明、清,数千年不衰。 陈采真人《清微仙谱》序云:“其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大道君)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 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名舒),又复合于一。 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名毕道)。 公学极天人,仕宋为显官,遇保一真人(陈少微)授以至道。 遂役鬼神,致雷雨,动天使,陟仙曹。 晚见雷渊黄先生(黄舜申),奇之,悉以其书传焉。 ”该序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是目前所见到的清微派源流和历史最早的记载。 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也称:“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犹盛。 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舜申)所衍。 ”《正统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盖皆出于黄舜申及其门人之手。 陈采真人《清微仙谱》序云:黄舜申“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 ”清微派亦以行雷法为事,其雷法理论,亦类于神霄派。 仍主天人合一,内(炼)外(法)结合,而以内炼为基础。 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 《清微斋法》卷上云:“盖行持以正心诚意为主。 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意不诚,则不足以通神。 神运于此,物应于彼,故虽万里,可呼吸于咫尺之间。 ”又:“将吏只在身中,神明不离方寸。 ”将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时所劾召的鬼神。 意谓能劾召鬼神,全在于心诚意正和深厚的内炼功夫。 《道法会元》卷一《法序》也称:“五行之妙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夫天地以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 人能虚其心则神见,静其念则气融。 凡气之在彼,感之在我;应之在彼,行之在我。 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机在此不在彼。 ”故该宗著《清微丹法》,专言内丹修炼之道。 其《发用章》引雷渊真人(黄舜申)之言曰:风、云、雷、雨、火等,皆以行法者深厚的内炼功夫为基础,待临场时,靠运气从体内发放出来:“耳热生风,眼黑生云,腹中震动即雷鸣,汗流大小皆为雨,目眩之时便火生。 入息静定良久,神息既调,直待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但觉身非我有,天地虚无入定光中,……次复收敛运一气七遍之妙,……酿成五事,临坛之际,拨动关捩,随窍而发也。 ”清微派在南宋形成之后,至元代,取得很大发展,名目甚多。 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序》:“正一法外,别有清微法雷,名逾数百。 ”元代清微派,仍以黄舜申一系所传最盛,他的弟子分为两支向南、北发展,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传行于南,一支以武当山为中心,传行于北,从而使清微道法很快传播于大江南北。 南传一系为黄舜申弟子西山熊道辉(号真息),道辉传安城彭汝励(或作砺),汝励传安福曾贵宽(号尘外),贵宽传浚仪赵宜真(号原阳)。 因未见熊道辉、彭汝励、曾贵宽等人的传记和其他资料,唯知赵宜真活动于元末明初,故此系在元代的发展情况不详。 北传一系的主要传人是黄舜申弟子张道贵,其主要特点是全真道士兼传清微法。 张守清祖师弟子最著者有张悌、黄明佑、彭通微、单道安等。 从他们开始,清微派的传法即由元入明。 张悌,字信甫,号无为子。 浙江象山人。 奉亲能备孝养,早从方士学。 既壮,出游南粤北燕,后止武当,师张守清。 守清祖师启以道要,署为首众。 三年而化。 黄明佑,字太霞,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人。 明初除张守清弟子传清微法外,还有其他武当道士传清微雷法。 如金台人李德渊(号古岩),“自幼入陕西重阳万寿宫出家,《道德》《南华》三教经书,得其要旨。 壮年游武当,于紫霄宫礼高士曾仁智为师,授以清微雷法,明先天之理,知体用之源。 徙居元和观。 洪武二十三年(1390),湘王来谒武当,嘉其有修炼之功,赐住荆州长春观。 一日,谓人曰:吾将返矣。 作颂曰:“八十余年光阴,不染不著”。 黎一泉,均州人,幼出家于紫霄宫。 元末游江右诸名山,访道寻师. .. .. .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张守清祖师《大元敕赐武当山大天乙真庆万寿宫碑》载:“师躬执耕釁,垦山凿谷,种粟为食。 继率其徒剪荟翳,驱鸟兽,通道东自山趾绞口,七十里至紫霄宫,五里至南岩;岩北下三十里五龙宫,又四十里抵山趾蒿口。 三月三日,相传神始降之辰,士女会者数万,金帛之施,云委川赴。 乃构虚夷峻,挺木穹谷,刊石穷厓,即岩为宫,广殿大庭,高堂飞阁,庖库寮次,既严且备,炫晃丹碧,轇轕云汉,像设端伟,钟鼓壮亮,引以石径,荫以杉松,积工累资巨万计,历二十余载乃成。 垦田数百顷,养众万指。 至大三年,今上皇帝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皇太后闻师道行,遣使命建金箓醮。 征至阙,及祷雨辄应。 ”“师以云栖霞举之侣,而能振道濯德,焦心苦志,奋树堂坛,必承天休,亦可谓豪杰之士矣。 师闇流果毅,方严质茂,虽大祠祭,不待沐浴更衣,所感必应。 虽身披显宠,如始入山,其有道者耶。 若神之德,广大混茫,变化无方,谓列宿所钟,谁不信然。 ”《道藏》有关道经所列清微派中,称张守清为“冲元雷使”。 他从至元二十二年(1285)开始,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创建南岩天乙真庆宫,开辟下山道路,垦田数百顷,度众数千人。 至大三年(1310年),皇太后召张守清进京为武宗皇帝祈寿。 皇庆年间(1312--1313),三次奉诏入京祈祷雨雪皆有灵验。 延祐元年(1314),仁宗下宣授张守清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命他管领教门公事。 元顺帝至顺(1336年) 秋,83岁高龄的张守清出游江西龙虎。 栖天师府三年,授天师清微雷法,并收汪道一为徒,“授以金丹雷霆秘诀”。 在此前后,将所管道宫之事交付弟子高道明等人,后退隐于武当天柱峰西南清微妙化岩。 赵世延赠张洞渊祈雨诗曰:京师大旱连三年,地蒸热气如云烟。 林林佳木尽槁死,毋论黍稷生秋田。 武当真人张洞囦,为道有心如铁坚。 食粗衣恶夜不眠,两眸奕奕光射天。 天子有诏承相宣,诏君祷雨纾烦煎。 君不默不语,奏达虚皇前。 将吏驱蛟龙,雷电相后先。 垂垂雨脚昼夜喧,平地涌水如通川。 稚禾出吐芃芃然,小草大草争芳妍。 都人士女喜欢颜,谓君有道真神仙。 我今为赋喜雨篇,勒之金石传千年。 元武宗赐张守清诏曰:朕嘉修真之统,贵得道之士。 形神俱妙,僻处山林,精气纯全,能兴雷雨。 信若人之高躅,实斯士之罕闻。 欲示褒扬,其颁涣汗。 凝神灵妙保和法师武当山天乙真庆宫住持宫事张守清,为老子学,奉玄帝祠,登万仞之层巅,构千间之大厦。 功用虽成于使鬼,行能自足以服人。 龟蛇交媾以现形,虎狼随奔而敛迹。 素心既固,玄化弥彰。 争稽首于讲筵数千辈,不及胁于卧席垂三十年,近臣有称赞之言,太后有征求之命,屡逢亢旱,方虞率土之灾,申祷上玄,并获甘霖之喜。 功已沾于庶物,身宜佩于殊荣。 嘉贲冠簪,增辉岩壑。 于戏,镇安候服,真庆为南纪之灵祠,辅翼我家,玄武主北方之王气,虽竭心诚而致祷,庶几福禄之来崇。 钦哉! 惟时服我明训,可赐“体玄妙应太和真人”。 宜令张守清准此。 全真教自邱祖西行,至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间,声焰隆盛,鼓动海岳,而为统治者所忌。 蒙哥时,命皇弟忽必烈领治蒙古、汉地民户;以僧海云掌释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 蒙哥八年(1258年),由和尚出头,忽必烈为主持,以梵僧八合思八为仲裁的僧道论辩粉墨登场。 这场元蒙朝廷精心策划的僧道论辩以统治者即定的“打击道教,以灭汉民之民族信心”为目的,其结果是:“道士大败、典籍焚毁过半、并最终以流血的方式而令道教从此元气大伤为结果”。 在忽必烈的操纵下,元蒙先是焚毁全真派的经籍,以分化道教势力。 忽必烈中统(1260)登基,八年建国号曰大元,九年三月甲戌,括民间《四教经》,焚之。 十六年春正月甲戌,元将张弘范将兵追宋二王至崖山寨,广王昺偕其官属俱赴海死,南宋灭,忽必烈尽有宋地。 元蒙政权稳固后,十七年二月丙申,诏谕真人祁志诚等焚毁《道藏》伪妄经文及板。 十八年冬十月己酉,张易等言:“参校道书,惟《道德经》系老子亲著,余皆后人伪撰,宜悉焚毁。 ”从之,仍诏谕天下。 二十一年五月,括天下私藏天文图谶《太乙雷公式》、《七曜历》、《推背图》、《苗太监历》,有私习及收匿者罪之。 二十三年二月己亥,敕中外,凡汉民持铁尺、手挝及杖之藏刃者,悉输于官。 二十五年二月江淮总摄杨琏真伽言:以宋宫室为塔一,为寺五,已成,诏以水陆地百五十顷养之。 二十六年,夏四月戊午,禁江南民挟弓矢,犯者籍而为兵。 张守清祖师在道教及汉民备受煎熬之际,奋起于武当山,“胁不卧席垂三十年,勤育弟子几四千辈”,以83高龄赴龙虎山天师府,谋道教之振兴,推正一全真合流。 促三山(龙虎山、茅山、武当山)结盟共创“三山滴血派”,其谱曰:“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武当愈兴振,福海起洪波”。 为道教培元固本。 后明朝立而复唐汉之风,武当亦大兴。 师在武当山率先垂范,融武当派、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于一炉,开创介于全真正一之间以崇奉玄帝为主要信仰特征的“玄武派”。 清微仙宗,武当张守清真人传视频播放地址https://mp. weixin. qq. com/mp/readtemplate? 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934118956190007299点上方播放键观看本文视频版序太极肇分,二仪始判。 水火化生于一画,风雷鼓舞于两间。 大块结形,钟为海岳。 气通山泽,品物流形。 野处穴居,人民淳朴。 指物象以为号,纪云乌以名官。 故有有熊之称、有巢之氏。 武当并玄帝事实,有自来矣。 玄帝圣踪,备具仙传。 是山先名太和,中古之时,天地定位,应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周回八百里,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 嵩高之储副,五岳之流辈。 唐虞柴望褊祀之地,七十二福地之一。 乾兑发原,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 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曰武当。 自佑圣真君上昇之後,宫观巍峨,神仙隐显,历代封崇,不可枚举。 自张、叶、刘三师访道归来,遂将清微正法传至玄岳,而后始弘先天大道于武当,并共授弟子张守清。 张守清尽得三师真传,数十年勤修、素心常守,行法于京都解庙堂之忧,祈雨于雷坛济百姓之苦。 张守清真人廿七年苦志建宫于南岩,数十载修炼飞升于妙化。 期间,编印道书弘扬太上道德之教,领众开凿百余里东西神道。 祖师内炼金丹大道,外行清微雷法,绍兴武当香火,大阐太上玄风,度众数千,乃为一代仙宗。 今以崇敬之心,沐笔而书,为作传记,上感祖师慈悲垂教之洪恩,下启后学勤修参玄之行范。 愿诸有缘,共证真常,稽首有礼! 上卷 拜师武当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宋王朝重文轻武历为惯制,故多有经济文化之发展,而少有军防戍边之稳固。 先有耶律氏陷汴京之劫,后有完颜氏造靖康之难。 北宋凡九主,历一百六十七年而亡。 南宋凡九主,历一百五十三年而灭。 宋时,边塞常生战乱,朝中繁滋奢腐,民不聊生之情景多见于乡野,官逼民反之现象不鲜于州县。 但凡多事之秋,亦多高士应运而生,正法应劫而显,以示天道昭彰,以度群迷归化,此为雷法兴盛于宋之大势因由也。 期间,清微、神霄雷法大行,虚靖天师张继先、神霄派王文卿、萨守坚、南宗白玉蟾、清微派黄舜申等雷法大家层出不穷。 又有钟吕传道于重阳而启全真,莲开七朵而派兴于长春。 顺天应时,道门犹盛。 自朝廷至民间,慕道参玄者众矣。 时至南宋理宗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农历五月二十日,距武当山数百里外之峡州宜都有户张姓人家诞降一子,名洞渊,自幼好学,天资聪慧,早年修习儒业,慕好老庄之道,长大成人后,做过几年吏员。 只因当时朝局动荡,战乱连连,地方腐败,徭役繁重,民生疾苦。 此情此景,令张洞渊渐生了脱尘俗、入山修道之心。 而在武当山中有一高道,姓鲁,名大宥,号洞云子,本生于宦族世家,自幼入武当山学道,乃萨守坚天师一脉所传之第四代弟子,主承神霄法脉,兼承上清法。 《大元敕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载:“汉东异人鲁大宥隐居是山,草衣菲食,四十余年,救灾捍患,预知祸福,时人神之。 天兵破襄汉,去渡河访道全真,西绝汧陇,北逾阴山。 至元十二年归,与道士汪真常等,修复五龙、紫霄坛宇,独结庐南岩。 ”鲁真人早居武当山修道多年,后因北方全真教兴起,真人本有参访之意,加之战火蔓延至武当山,于是决定北上求道,遍历各地多年,先后求学于马丹阳、尹志平真人门下,深得全真修炼之精要。 北上访道期间,鲁真人与尹志平真人门下弟子汪真常相识,并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领汪等数位道友同回武当山。 之后,披荆斩棘,伐木凿石,四处募捐,逐一修复因战火而毁坏之庙宇。 数年间,殿宇悉备,五龙观、紫霄宫等多处得以修复,更有不少信众慕道而来,其中随修者百余人执弟子礼。 汪真人自此开山传宗,全真派亦正式传入武当。 鲁真人仙誉超群,不干名利,前来访道参玄者更是络绎不绝。 鲁真人后因年事已高,故将紫霄、五龙交付于叶云莱、汪真常等人,独自前往南岩结茅隐修。 《武当福地总真集》载:“当阳虚寂,上依云霄,下临虎涧,高明豁敞,石精玉莹,形似鸾凤。 万壑松风,千岩浩气。 ” 此处亦为玄帝飞升之所,鲁真人欲在南岩修筑宫观,期间有高士对鲁真人云:“非尔所及也,其人将至矣”。 鲁真人记之于心,后少提修筑之事。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张洞渊入山修道之想法已成熟,因慕鲁真人之名,遂下定决心前往武当山修道。 尔时,张洞渊年三十一岁,后步行数百里,跋山涉水前往武当山。 鲁真人初见张洞渊,见其慧根甚深且道心坚定,便知缘由。 笑而对言:“吾待子久矣。 ”遂收张洞渊为徒,赐道名守清(鲁洞云本为神霄派道士兼修上清、全真之法。 其本派字辈为: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中正演金科。 冲汉通圆满,高宗居大罗,武当兴法派,福海起洪波。)鲁真人自知仙归之期将至,故将毕生所学之精髓尽传于张守清。 张守清于鲁真人处承神霄、上清、全真法脉。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鲁洞云真人仙归,年八十余岁,真人戒度徒众百余人,解化之日,面如童颜。 中卷 清微法脉鲁真人羽化后,张守清为完成先师遗愿,立志于南岩修立庙宇,故在岩旁结庐而居,开始筹划建设之事,一时动土奠基,凿石开路,披荆斩棘。 此消息随即传遍武当,时任紫霄宫提点及御前承应法师刘道明真人、五龙宫张道贵真人及叶云莱真人被张守清之举所感动,并给予张守清大力支持。 张、叶、刘三师本为全真派高道,后参学于福建建宁雷渊黄真人处,深得清微雷法之精髓,学成归山后,开始在武当山传扬清微雷法,一时名声大噪。 张守清因入道不久,在修持上尚有诸多不明之处,遂而又礼武当高道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三位真人为师,开始主修清微雷法。 书云:“夫清微者,以象言之,乃大罗天上郁罗萧台玉山上京上极无上大罗玉清诸天中之尊也。 肇自混沌溟涬鸿蒙未判之先,大梵太初之境,即元始至尊之所治也。 乃一炁开明祖劫,是谓天根。 夫清微法者。 即神霄之异名也。 实道中之妙法。 道乃万法之祖。 雷乃诸雷之尊。 非法中之法也。 故禀元始一炁。 统御万灵。 复有梵清景三炁之殊像。 绦碧玉琅丹景紫太神之别名。 法中雷符玉章天经。 皆浩劫之初。 梵炁自然结成于太空之中。 昔元始下降。 乃命天眞皇人。 按笔以书其文,上品灵书,藏于紫微上宫玉京金阙,命五老上帝掌之,以保制劫运,生天立地,运度水火,开化神明,为万道之宗,四万劫一传,以示天人也。 中品灵书,藏于五岳四渎龙宫海藏,命各神掌之,以安镇岳渎,开道泉源,召龙负水,役使神霄仙众,亦四万劫一传,以示神人也。 下品灵书,则应世宗师,心心相授,口口相传,与天长存,祈天福国,弘道化人,役使雷霆,坐召风雨,斩灭妖邪,救济旱涝,拯度幽显,赞助皇民,即今人间清微雷法妙道是也。 ”清微派传法自元始天尊,后由祖 发布时间:2022-06-19 00:10:46 更新时间:2022-06-19 00:12:11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