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揭开日本隐藏82年秘密!非人暴行致828人丧生,现仍拼凑所谓事实 内容: 相信你们都听过邓紫棋的《后会无期》。 其中第一句歌词是:“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当一个人成了谜。 ”Sir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并不知道在这两句歌词间,隐藏着一个沉重的历史故事。 那艘沉入海底的船,名叫里斯本丸号:一艘在二战时期,主要往来日本、中国,用作运载战俘的船。 1942年10月2日,载满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行驶到中国舟山东极岛海面时,遭到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鲈鱼号”发射鱼雷击中。 这艘巨大的游轮,逐渐沉没。 而,在船上的1816名战俘的生死,也成了谜。 这个故事在80多年后,终于重见天日:里斯本丸沉没豆瓣开分9. 2。 难得的高分纪录片。 导演方励。 《苹果》《盲井》《百鸟朝凤》《后会无期》等片的制片人,同时,也是位地理物理学者。 这是他首执导筒。 为什么要选择拍摄这个故事,甚至宁愿倾家荡产? 以及。 这部纪录片仅仅是重现历史吗? 今天Sir就来聊聊。 这部或许你并不会去看,但它依然有着不可替代价值的电影。 01一张生日卡先说事件经过。 在历史上,这是一件“无人在意”的悲剧:1942年10月1日。 一位正在美国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第81分队“鲈鱼号”服役的鱼雷发射士兵,度过了他在海上的“特别”生日。 远离家乡的他们,负责清扫中国东海的日本战舰。 而在这天,“鲈鱼”号的潜艇舰长发现海面上漂浮过来一艘日本战舰——“里斯本丸”号。 在监视了一段时间后,舰长下令发射鱼雷射击。 一次,二次,三次。 第四发鱼雷,终于,撞上里斯本丸。 士兵们欢喜雀跃,战友们还给寿星同僚画了一张击中敌船的贺卡,献给他作为生日贺礼。 可。 那名过生日的士兵不知道,自己在拿到生日贺卡的时候,对面的舰船上,与他年龄相仿、容貌相仿的年轻人,即将面临的生死命运。 当时没有人知道:在里斯本丸上有1800多名战俘。 怎么回事? 因为日军没有按照国际法惯例,悬挂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是标志。 这导致美军以为对面是敌人,于是把鱼雷炸向了同盟军。 而他们更不会知道的是:在里斯本丸号被击中后,日军首先转移了船上的778名日本军人,然后却又迅速将所有舱口密封,钉上木条,盖上防水布,并用绳索捆住。 并留下了几名“敢死队”军人,拿枪对准船舱。 随时准备射杀想要从里面逃跑的战俘。 一场人间炼狱,即将在里斯本丸上演。 而在这里,你会看到地狱与天堂共存,野兽与英雄同在。 具体过程不赘述。 但方励如手术刀一般,切开历史肌理,准确找到了与历史对应的锚点。 他找来了一件事情的三个不同角度、立场的人。 让他们拼凑、阐述不同的“事实”。 受害者,有了:他找到了经历了当年的历史事件的94岁老渔民林阿根,一位在亲历当时救援的英国老兵丹尼斯·莫利,以及一名在加拿大的老兵,班尼菲尔德。 这三位老人的平均年纪也都在95左右了。 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事发的经过。 看似战争中的“施暴者”,也有了:他们找到了那晚命令发射鱼雷的潜艇艇长女儿。 开始,她还认为父亲的命令,是无心之举。 她认为,这命令是正义的。 可,始作俑者呢? 也有:方励找到了日本军事史学会长。 听到了模棱两可的观点。 通过侦探,他也找到了当时下令封锁船舱的军官经田茂船长的后人。 并了解到了,女儿眼里,父亲在自己面前所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从未提过自己在里斯本丸上的经历。 你看,从受害者、加害者、始作俑者的三方的叙述中。 不也正是当时每一个国家在这场里斯本丸一战中的立场么。 02一封家书那么,方励为什么要拍这个故事? 甚至于,在8年里,为了寻找这艘沉船,他变卖三套房产,欠债3000万,沦落到如今租房子住。 究其原因,很可能只是一个词:抢救。 这个故事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太久了,而亲历者眼见着一个接一个地远离人世,留给我们记录下这段完整历史的时间,不多了。 (事实上影片上映时三位亲历者均已离世)于是他一方面展开了寻找物证的行动:2017年,方励在里斯本丸所沉没的海域中,通过空中机器人进行超低空磁探,发现在海底有几千吨钢铁。 然后用非常精细的声纳,得到了三维影像。 △ 出自方励在《一席》演讲,《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倾家荡产》他们将里斯本丸的设计图纸与海里沉船图像对比。 确定了这艘船,就是里斯本丸号。 沉船,就此找到了。 同时,他也开始的漫长的寻找人证行动:方励知道,留住这些老人的影像,就是在与时间,争抢着抢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 于是他不惜在英国各大报纸上打广告《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也登上BBC的全球广播,公开自己在找寻与里斯本丸相关的人。 这一个月的广告费就要200万人民币。 耗尽了全部家财。 值吗? 有这么一件很小的事情:在方励寻找那些与里斯本丸有关的遇难者、幸存者家庭时,看到了一块这样的墓碑。 根据遇难者的家属介绍,爷爷奶奶的墓碑上,刻着纪念自己孩子的一句话。 “他可能淹死了。 ”除此之外,没有骨殖、没有去世的地点、甚至连去世的日期,都无法准确得知。 这不应该是一条生命消失后,在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一条信息。 而这轻飘飘的一句话。 却成了这里斯本丸号上明确登记遇难的828个人,他们的家庭,70年来“不该承受之轻”。 或者这么一封折得皱巴巴的电报:上面是一个大哥给弟弟说的一段话。 大意为照顾好妈妈,照顾好家。 看似是一封正常的家书,但,不符合常理的是,此时,这个小弟只有5岁。 让一个5岁的孩子去照顾家人,是不是太扯淡了? 其实这是大哥明白自己即将要面临的命运后,写给弟弟的一封遗书。 为了让弟弟能看明白自己想说的话。 上面的单词几乎都用了大写。 是的。 在许多关于战争的纪录片里,我们看到的,是战况、是战果、是某场战争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而战役中牺牲的人数,不过是冰凉的数字。 但,在《里斯本丸沉没》里,方励尽可能地让这些数字有温度。 他将历史故事,分解以“人”为单位。 在大时代下,他看到了缔结在这场命运中的每一个人。 这不仅是给历史一个交代。 也是给他们的孩子、家庭一个交代。 03救下的384人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疑惑:这不就是日本人和英国人的故事吗? 干我屁事。 这恐怕也是大部分人在看到这个题材的反应。 也正是如此。 影片上映后,走进电影院的人一直很少,首日排片1. 9%,至今上映5日,票房仅仅350万。 可,真的不关我们的事吗? 未必。 还记得诺兰的《敦刻尔克》里,有一个这样的场景。 被滞留在敦刻尔克沙滩上的40万英法盟军,焦急地等待着本国的军舰带他们撤离这片焦灼的土地。 可是军舰乘载量远远不够。 此时,住在这附近的英国民众,开着自己的渔船,跨越海湾,带离自己的士兵们迅速撤退。 这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情节,成为《敦刻尔克》这一大历史背景下,能窥见人性的闪光之处。 历史的重复性,却如此相似。 没错。 在远在东方海域里,同样有一场民间营救在海面上展开。 里斯本丸沉没后,战俘们纷纷落入海中,此时,日军并没有展开营救,而是将落入水中的战俘一一击毙。 而,此时舟山的渔民在岸边,发现轮船掀起的巨浪。 便自发开始救人。 出动渔船30艘。 在他们赶到后,日军才开始停止射击。 因为怕杀害战俘的事情被发现,于是日军才开始从海里救人,共救起589名英军战俘。 如果不是渔民的赶到,可能会死更多的人。 而中国渔民的这些小舢板则从早上一直在海上搜救,直到午夜时分。 共救起了384名英军士兵。 渔民们各家各户开始为士兵寻来衣物、食物,将他们集中在妈祖庙里让他们休息。 一个小渔村,容纳了那些并不知来路的、听不懂话的异乡人。 没有人问,是敌是友。 甚至,没有人在意这群人来此,是否有战斗目的。 你会在此时,感受到一种非常纯粹的、来自人性中的善意。 甚至,也是在这样纷乱的历史中,看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跨越种族的温情。 但仅仅是讴歌渔民的伟大吗? 不止。 因为事实上,围绕着里斯本丸所发生的事情,让人为之感慨的。 不在于,舟山的渔人,冒死救人。 而是,在同一片的海域里。 英雄与恶魔、天堂与地狱,居然如此之近。 这两种极端的荒谬的现象,在战时的混乱下,却同时明显的存在。 说到这里。 Sir想起了管虎的那部《东极岛》,同样的故事,更大的投资,2020年开始筹备,计划在2026年上映。 他要把纪录片变成电影。 值得期待? 也许。 然而,Sir在这个电影的留言下,却看到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 前面大婴帝国卖鸦片八国联军侵略我们,后面朝鲜战争联合国军也有他们一份。 拍这种电影有什么意义,管导演肯定不会拍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估计又要白左化了真的没意义吗? Sir想用《里斯本丸沉没》的一个细节回答这个问题。 纪录片里,有一位亲历者说的。 当他在海里漂着时,看见小渔船的人,举着刀向他划来时,他害怕极了。 但,却是看那个举刀的人,将萝卜砍了一半,递给他。 还伸手示意,要让他上船。 此时。 哪里还有什么敌我、哪里还看得到前因后果,哪里还有八国联军、英美经济压制? 紧急的,就是当下。 是的。 它并非像是一部军事战争纪录片,而是在将那段历史中,人性的挣扎,生死的恐惧,以及逝者往矣不可追矣的感叹,都融入在此。 它没有刻意去烘托任何一方的情绪:渔人的善良、战俘的可悲、日军的无良、美军的无奈。 而是将人,挪到了历史的镜头前。 此时。 它去掉了立场、政治、历史,而是回归本质,用一艘沉船去讨论“人”。 让我们感知到了“人”的温度。 而这,恐怕才是这部纪录片,保存记忆之外的最大价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发布时间:2024-11-03 09:34:20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5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