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佛教的分类,佛教宗派有哪几种?各有什么区别呢? 内容: 中国佛教的分类,佛教宗派有哪几种? 各有什么区别呢? 禅宗 据说由南朝入华僧人菩提达摩创立,以主张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 禅 宗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修习禅定,故名。 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禅宗的祖庭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广东南华寺等。 依传说菩提达摩为创始人,被尊为初祖,其后几代的传承者依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 禅宗传承的影响,自四祖道信时开始扩展,结束了流动生活,于黄梅双峰山聚众定居,垦荒自给。 五祖弘忍始为朝廷承认,其禅称为“东山法门”,门徒布于全国,形成许多传禅基地。 安史之乱后,禅宗分为南北二派。 北宗尊神秀为领袖,强调“拂尘看净”,要求“慧念以息想,极心以摄心”,通过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实现拂除客尘烦恼,清净自心的目的,被称为“渐悟”。 南宗奉慧能为领袖,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努力,受到自藩镇以至王室的重视,主张心性本净,觉悟不假外求,不重戒律,不拘坐作,不立文字,强调“无念”、“无相”,“即心是佛”,“见性成佛”,自称“顿门”。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 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 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 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 合称“五家七宗”。 中国禅宗宗徒,不可不知达摩慧可;追慕禅宗先贤,不可不去嵩山少林。 禅宗源自南天竺菩提达摩所传禅法。 禅宗之旅,当首选少林;而少林之旅,当首选达摩洞。 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历经3年寒暑,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梁武帝迎请至金陵(南京)。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两人对话的情景,梁武帝以“功德”、“圣谛第一义”等问题相询,达摩以“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廓然无圣”相应——结果是“帝不领悟”。 于是达摩北渡,在少林寺旁的一个石洞中禅修。 他每日面壁而坐,两腿曲盘,双目下视,心平如镜,入定从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坐就是9年。 中国佛教之前没有这种禅修之法,旁人问他,他应之为“坐禅”。 当时僧人则称为“壁观”,称达摩为“壁观婆罗门”。 每日出定,达摩都会站起来做一些活动,他舒展筋骨的方法流传至今,称为“八段锦”,又叫做“达摩易筋经”。 这个石洞,如今被称为“达摩洞”,就在距离少林寺常住院1. 3公里的五乳峰峰顶下。 达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由青石块砌成拱门。 深约7米,高宽约3米,寒冽清冷。 里面的台阶上有三尊石像,中间即为达摩祖师。 洞外有明代的石坊,内外额刻分别为“默玄处”和“东来肇迹”。 达摩9年面壁,身影印入了面壁的石上,就连衣服的褶皱纹路都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这块石头被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后来被凿下,收藏在少林寺的藏经楼上,可惜在上世纪30年代毁于战火。 天台宗 法华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 天台宗始于河南净居寺,盛于浙江天台山。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 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顗大师为慧思禅师之徒,承继中国南方的禅观,与北方三论宗的中观见,尊奉《妙法莲华经》,因此也被称为法华宗。 三论宗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佛教宗派,祖庭为西安草堂寺和南京栖霞寺。 因据印度龙树 《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 《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 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 后秦鸠摩罗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来,南朝刘宋时僧朗将鸠摩罗什、僧肇的学说传入江南。 僧朗弟子僧诠,僧诠门人法朗,数代相传,教义渐趋成熟。 法朗门人吉藏集鸠摩罗什、僧肇、僧诠、法朗等人的三论学说的大成,创立三论宗。 吉藏门下有慧远、硕法师等,硕门人有元康,继续弘扬“三论”。 但是流行不久,该宗即渐趋衰微。 华严宗 始于隋朝杜顺,主要经典《华严经》。 华严宗,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 祖庭是西安华严寺。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 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又称法宗。 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〇年,即法顺)为初祖。 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 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主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 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玄奘,是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释迦如来业迹、了悟佛及佛法之后而创立的有益于修行、修炼、修持的方便之门。 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 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 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在理论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 在这里,法相宗的“法”,在狭义上是指佛法的“法”,而“佛门”又称为“法门”。 法相宗的“相”, 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变迁,以及法的程式、结构、体制等。 整个“法相”这个词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法与相的辩证统一。 而在事实层面上,法相是指佛的法相。 法相宗是一个极具先锋作用的佛学宗派。 它在理论创新上富有睿智,蕴含着依法而治的法治思想,在实践拓展上具足功效,表现出法如利剑的威力及锋芒,敢破敢立,能破能立,不惧邪魔与妖孽。 玄奘当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结果却是利用身在印度这个难得的机会,实地考察了释迦如来的事迹及留存下来的遗迹,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 这就像一个人去寻找银子,结果却发现了金子一样,玄奘由追究唯识论的真谛而涉足到佛法,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作用的辩证观念,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 律宗律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是陕西西安净业寺。 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 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 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 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净土宗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亦称“莲宗”。 唐代善导创立。 祖庭有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 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 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 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 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此宗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 慧远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 此后,有东魏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提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困难,是“难行道”,主张“乘佛愿力”(“他力”)往生净土,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 隋唐间有道绰,著《安乐集》二卷,传播净土信仰。 唐初善导随道绰学净土要义,后到长安光明寺、慈恩寺等处弘扬净土教义,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华赞》《般舟赞》等著作,正式创立净土宗。 净土宗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 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宗派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兼修念佛法门。 9世纪日本天台宗僧人圆仁将净土念佛法门传入日本;12世纪源空(法然)开创日本净土宗,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 现今分派很多,主要有镇西派和西山派两大系统。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 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 分别有唐密和藏密,正纯密教和左道密教(左道密教严格意义上已同原始密教原来意义相去愈远)等,因该宗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佛教宗派如此之多,其根本目标都是一个,都是在追寻成佛的捷径。 万法归宗,“空中生妙有”才是其根本。 宗派之间唇枪舌剑、口诛笔伐、党同伐异,其实都是在浪费修习的大好时光。 条条大道通罗马,宗派之间只有特点不同,没有高下之分,各门各派都可以通向佛国,各门各派都不能保证每人都到达佛国。 选好自己的路执着走下去才是正确选择,切莫这山看着那山高,朝秦暮楚是学佛之大忌也。 佛教可分为三大支: 北川佛教 南传佛教 藏传佛教北川佛教就是汉传佛教,演变到后来唐僧取经归来的大乘佛教,主要传播地域是中国,朝鲜半岛,日本! 大乘佛教的分类有:三论宗 天台宗 贤首宗(华严宗) 禅宗 密宗(真言宗) 净土宗 律宗 法相宗(唯识宗) 成实宗 藏传佛教主要流传于西藏地区,尼泊尔,巴基斯坦,北印度等地,主要分类有:宁玛派 萨迦派 噶举派 格鲁派 觉囊派 希解派 南传佛教是小乘佛教,信仰简单感性虔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个佛国! 又:佛教: A:大乘佛教 :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笨教大乘佛教形成于公元1世纪。 “乘”原意为“乘载”或“车辆”,也有“道路”之意。 大乘佛教兴起后,自称能运载无量的众生从死轮回之此岩到达涅槃解脱之彼岸,故称“大乘”;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小乘”,谓之“小道”、“小业”,认为那是佛陀为小根器的人所说的。 但原有的佛教并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小乘,而认为自居才是佛教正统,指责大乘非佛说。 大乘佛教的出现是印度佛教史上继部派佛教之后佛教内部的又一次大分裂,也是印度佛教最大的一次分裂。 由于大乘佛教大力参加和干预社会世俗生活,主张深入众生,救度众生,所以其适应能力很强,包容范围较广,发展速度很快。 后来也分为两大派别:瑜伽行派和观学派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传佛教的主要区别: (1)小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佛(释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教义重自我解脱; (2)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行”(即寓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践行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3)密乘佛教: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和世俗信仰为特征。 发布时间:2024-02-28 08:30:00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