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寻龙点穴的秘密——风水、堪舆和地理 内容: 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都能阅读到大量碎片知识的你。 不需要通过盗墓故事就知道阴宅风水,因为你亲眼见过家中的祖辈土葬,坟墓通常都在朝南向阳的山坡上。 在日常生活里,也听说过活人住进一个房子,要讲究阳宅风水常识,因为如果房间没有窗,不透风没光线,不出三天,你不是憋疯了就是憋病了。 可你知道吗? 真正合格的“风水先生”,并不是你印象中翻着白眼神神叨叨的大仙儿。 而是是像探险家和博物学家一样在大地上行走,两眼像X光一样四处观察,他们要掌握许多历史和地理知识,天文和生物知识,才能为活人和死人选择合适的房子。 风水宝地示意图风水、堪舆和地理三个月前,笔者在江西赣南客家山区考察,搭当地一个风水先生的摩托车,顺着水流翻山越岭。 我问:先生,什么是风水? 他说:风水就是堪舆。 我问:什么是堪舆? 他说:堪就是天,舆就是地。 人的生死都在天地自然里,风水先生为活人找住的地方,也为死人找住的地方。 风水是为了人服务的。 堪舆和风水,就是琢磨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问。 三年前,也是在江西赣南,著名的风水圣地兴国三寮村。 我问一个排行宪字辈的老先生:风水先生那么多,怎么区分神棍? 他说:只需要问三句话,什么是风水? 什么是堪舆? 什么是地理? 对方答不上来,就是误解风水。 我又问:什么是地理? 他说:古代的地理就是指风水学。 风水又叫相地之术,就是到了现场去勘察地理。 在大地之上,山水之间,看山势如何走? 水流如何走? 看气如何走? 在自然之中,人适合住在哪里? 古人说天人合一,就是把山水自然、天地之气和人看成一个整体。 一千多年前,还是在江西赣南,兴国三寮村。 黄巢兵变,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逃难来此,他站在赣南的山水之间,看到风生水起,龙脉盘旋,有大气象,决定在这里隐居。 这个老人叫杨筠松,17岁考中进士前三名,当了唐朝的国师。 这个国师是什么意思呢? 官职是司天监正,掌管灵台地理。 通俗的说,他日常的工作,就是夜观天象,日察地理,帮皇帝看看国运怎么样,什么时候可能有大灾荒,什么时候可能有反贼,什么时候可能生个太子。 诸如此类。 对了,在古代,往更大处说,天象和地理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相加,才代表完整的自然和宇宙规律。 东汉王充的《论衡》里说:“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就是这个意思。 杨筠松杨筠松做官的时候就淡泊名利,离开皇城后,他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 用双脚踏遍赣南山河大地,用双眼观察山脉和水流的走向,后来,他创立了著名的风水地理 “形势”派。 传说中他为人正直,接济穷人,为赣南百姓选择阴阳宅址,改善日常生活。 据说,赣州城的选址,就是杨筠松亲自勘定的。 这座大城被几座山峰环抱,三面环水,易守难攻。 从此千年不倒,排水系统福寿沟使用了千年,宋城墙至今保存完整。 杨公定居赣南之后,三寮村后来代代有风水大师出现,从唐朝以后,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朝,出了24位国师,72位明师。 其中白衣承昭,被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的共有36人。 其中,让盗墓贼听了激动不已的明十三陵和故宫的选址风水师廖均卿,长城和天坛选址风水师曾从政,都是三寮村杨筠松的真传弟子。 即使今天看来,三寮村世代的风水先生都奉行地理和风水紧密结合的堪舆术。 有很多朴素的地理学思想和观点。 三寮村村口至今挂着一幅对联,表明他们对风水地理的看法:自然山水好风水,天地乾坤良云天;横批:风生水起。 三僚村部分风水图解风,是气和能量。 水是流动和变化。 风水的变幻,代表着自然环境和宇宙规律的运行和变化。 风水,堪舆,地理,说的都是同一种人和自然宇宙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许多传世的古代风水名著都名为“地理”,如《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录》、《地理五诀》、《地理四弹子》、《地理囊金》等等。 古代也有一些书籍,较早描述了现代地理的相关内容,比如《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和对地球数据的测量方法,还描述了作者已经知道的地区和国家。 “堪舆”一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东汉许慎解释为:“堪,天道,舆,地道”。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人郭璞的《葬书》中:“葬者,藏也。 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护地中,谓之生气,”“气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使聚之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里,“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盗墓和风水地理每个“摸金校尉”、“倒斗的”、“土夫子”,要找到传说中的“大墓”,都需要掌握基本的风水知识。 来到一处好山好水,凭直觉这里一定有大墓,可大墓在哪儿呢? 堪舆术(风水术)就是对住宅或墓穴的地脉、山形、水流、环境、结构及坐向的统称。 接下来再说说让盗墓小说爱好者激动不已的“寻龙点穴”。 这是一句行话。 龙和穴的说法,都来自杨筠松开创的风水地理形势派。 这一派以峦头派为代表,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来判断这个地方的风水好不好,能不能埋人。 峦头表示自然界的山川形势,包括龙、砂、山。 龙是指远处伸展而来的山脉;砂,是指穴场四周三百六十度范围之内的山丘;山,是指穴场外远处的山峰。 水,自然是指水流。 穴,自然是指墓穴。 向,自然是指墓穴朝向。 细细看来,全都是和现代地理有关的知识。 接下来说最重要的“寻龙”,有一句成语叫“来龙去脉”,说的就是风水。 风水中借龙来代表山脉的走向和变化。 因为龙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 中国的山川众多,各种山脉、山峰、山丘和山势就像龙一样变化多端。 古人认为,龙就是山的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 寻龙首先应该先寻找山脉的源头,比如昆仑山,中国古人认为它是众山的源头。 中国地理的基本形态是西高东低,“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中国的龙脉西北起自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 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 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 风水龙脉的走向大致反映了我国山脉的走向和地势的变化,认为早期的风水师是地理考察者,并不过分。 平地也有龙脉,如何判断,主要看地形的微妙变化和水流的方向。 水中也有龙脉,因为山脉的崛起是地壳运动,因地质板块碰撞而产生,可以从大地之上延续到大地之下。 风水图什么是龙脉的形与势呢?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也就是说,大概300多米以上的群峰就形成了龙脉的势,30米以上的山丘和山峰就形成了龙脉的形。 势是起伏的群峰,形往往是指单座的山头。 形是近的,很具体,比较微观。 势是远的,还要看气象,观察整体组合。 怎么看龙脉的好坏,要登上最高的山峰,观察四周山脉的形状和走向。 看山脉是不是足够长、远、大,走势是不是绵延不绝、从地上延伸到地下。 一旦判断出龙脉的方位,还要看它的形势吉利不吉利,因此分出了沉龙、潜龙、飞龙、腾龙、翔龙、群龙、回龙、出洋龙、归龙、卧龙、死龙、隐龙等等之分。 杨筠松老先生是个细心的人,他知道光看山峰不够,还要发挥想象。 比如“形象派”中把山脉和山峰看成自然界中的动物和人,有青龙、白虎和美女等等,如果像传说中的吉兽,自然是好风水所在的地方;还要结合“形法派”的看法,观察墓穴和周围的地形的组合是不是吉利,比如一条道路与墓穴形成对角,这个就不大吉利,在风水里叫做“一箭穿心”——在阳宅风水里,大门的朝向和墓穴的朝向有类似的道理,都忌讳“一箭穿心”的环境。 再说“点穴”,古人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水(不管是地上还是地下),都含有特定的营养成分,并滋养当地的土壤。 土壤的矿物成分达到一定比例,能够生成涵养生物的环境——称作龙砂。 古人认为,龙砂除了滋养动植物,还能入药治病,也可以带来财富好运,适合做阴宅或阳宅。 寻找到龙砂大体方位后,为了确认是否所属土壤是“龙砂”,会以一种竹木制作的卷轴,上有多种植物和矿物混合制成的物质,和称作“龙砂”的土壤一起燃烧,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出现似石非石,似土非土的灰烬,出现一圈圈像树年轮的花纹,被称作太极晕。 一旦龙脉方位确定,在被水流滋养的土壤上出现了太极晕,这个地方就有龙砂,可以用来做墓穴或各种活人建筑的基础。 “寻龙点穴”是风水中最难掌握的,所谓“三年寻龙,十年点穴”。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觉得风水并非迷信,还很有点科学常识在其中。 现代风水学认为,天文、地理和人体科学是风水的三大基础,缺一不可,就是将天、地、人视为整体。 更认为风水是帮助人趋吉避凶的,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必痴迷其中。 所以盗墓小说爱好者要记住,风水可以当地理知识学来玩一玩,挖坟墓就不要想啦。 今日的风水堪舆学融入了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建筑环境景观方法、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科学的知识,将在未来发挥更合理的功效。 就连“倒斗精英”胡八一都曾经这样劝过大金牙不要盲信风水,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请重温这段对话:大金牙又问道:“此中奥妙真是无穷无尽,胡爷您说这龙脉真的管用吗? 想那秦始皇千古一帝,他的秦陵风水形势一定是极好的,为何只传到秦二世就改朝换代了? ”我说:“这龙脉形势只是一方面,从天地自然的角度看,非常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不太适合用在人类社会当中。 历史的洪流不是风水可以决定的,要是硬用风水的原理来说的话,也可以解释,民间不是说风水轮流转吗? 这大山大川,都是自然界的产物,来于自然,便要顺其自然。 修建大规模的陵寝,一定会用大量人力,开山掘岭,不可不谓极尽当世之能事。 然而大自然的变化,不是人力能够改变的,比如地震、洪水、河流改道、山崩地裂等等,这些对‘形’与‘势’都有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能颠覆整个原本的格局。 当时是上吉之壤,以后怎么样谁能知道,也许过不了几年,一个地 震,形势反转,吉穴就变凶穴了。 这造化弄人,不是人类所能左右的。 ” 发布时间:2024-03-21 08:56:08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