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了那么久,你贪嗔痴的情绪多久能平息? 内容:   你忽然遇上很大的刺激,心中很烦很气,你看看这个气多少秒、多少分钟可以过,还是几天、几月,甚至几十年都忘不掉。 假如你这些贪嗔痴能在几秒钟马上平下去,那已经了不起了。 平下去不算,还要作得了主。 我们修道做功夫要随时注意,白天在起心动念处下手,练习作得了主,不要生贪心,嗔心,不要散乱昏沉,不要起慢心,才是修行的第一步。 进一步要连在睡梦中也做得了主才算,否则真一点把握都没有。 但是你不要去试,你拼命想在睡梦中作主,那一定睡不着,因为你不作主才睡着了。 能在梦中醒中都作得了主,就是一念清明,灵明不昧,修行才能算有把握。 这只是讲修行,不是修定,还不算悟道。 你们在修行的,不论是什么法门,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进步,不要来问我。 你只要问问你自己,在平常起心动念处,能作得了多少主。 比如你忽然遇上很大的刺激,心中很烦很气,你看看这个气多少秒、多少分钟可以过,还是几天、几月,甚至几十年都忘不掉。 假如你这些贪嗔痴能在几秒钟马上平下去,那已经了不起了。 平下去不算,还要作得了主。 大乘小乘修行的路线都从这里开始,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才能完全作得了主。 这作得了主的境界,就是观自在,真做到了自在。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  这是华严经中的一首偈子,忏悔是净诸业障的第一步。 忏悔是由两个观念组成的,忏的意思是对以前所做的错事感到难过、惭愧,悔是警策自己以后不要再犯了,也就是孔子说颜回的话——不二过。 孔子说颜回了不起,所有学生中只有颜回做到“不迁怒,不二过。 ”这就是菩萨道。 一个人有了痛苦烦恼,不把自己的痛苦烦恼加到别人身上,就是不迁怒。 平常我们心里烦的时候,谁找你谈话,他一定倒楣,你一定没有好的心情对他,你一定没有好的言语对他,这种心理行为叫作迁怒,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 不二过,犯了一次过错,下次决不再犯,可是,我们很难做到。 孔子所提的“不迁怒,不二过。 ”就是净诸业障的办法。 唐代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师,这和尚年纪很轻,不过,他先学天台宗的大止观,看了维摩经而大彻大悟。 后来见六祖之后,作了一首证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里面。 永嘉大师原来是学天台修止观的。 自己修止观,自己悟道了。 学任何法门都可以悟道。 他悟了道没有老师印证。 不过,他自己很有自信,晓得自己悟道了。 有一天,碰到了一位道友——左溪朗,两人谈了起来。 他的朋友说:“老兄啊! 你是见道了,不过,须要找个人印证。 ”他说:“现在天下哪有大善知识,我找谁去印证? ”他的朋友叫他去找六祖看看。 他就去了。 到了广东曹溪,见到六祖。 六祖坐在那里。 他绕六祖走了三圈。 然后,叉手而立,不讲话。 六祖说:“出家人要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是哪儿来的? 怎么这么傲慢? ”他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绝不象我们,要问怎么打坐? 怎么参话头哦! 六祖说:“你既然晓得这样,何不去了生死? ”他说:“那个体本无生死,还了个什么? ”六祖说:“如是,如是。 ”好! 好! 好! 已经对了。 六祖给他印证了。 当时小和尚们一个个都愣了,怎么回事? 永嘉这才向六祖礼拜,然后准备要走。 六祖就说:“你从浙江那么远走到广州来,我说了一句话,说你对了,你就走了? 路那么远,住一晚,再说。 ”永嘉大师就在那里住了一晚,然后回来,这就是有名的“一宿觉”。 回来以后,作了一首有名的《证道歌》,把整个的佛法三藏十二部,变成文学化的东西。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  好了,先讲这几句。 悟了道的人,那真是闲道人,心中无事。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用心去除妄想,这不是妄想吗? 想求一个真如境界,这不是妄想吗? 妄想本空,用不着你去除。 所以说“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我们念头妄想都是无明,那个能起无明的是什么? 就是佛性。 这个幻化空身就是法身,不要另外找。 “法身觉了无一物”,什么是法身? 本来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就是自性法身。 你要是有个空空洞洞,那已经是有了。 “本源自性天真佛”,这个就是佛,心即是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你懂了这个以后,身心的色受想行识,如空中浮云,就不怕妄念来了,不怕五阴了。 贪嗔痴这三毒,不要去跟随它,它本来是没有的东西,所以说“三毒水泡虚出没”。 发布时间:2022-07-18 15:11:29 更新时间:2022-07-18 15:12:05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