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正的道教文化,你知道吗 内容: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者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我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二、敬天法祖敬天法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和高度概括,“天”就是天神、上帝;“祖”就是宗庙的祖先。 古中国的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清明节、中元节是祭祖日,祭祖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三、天道承负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四、返璞归真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 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五、为人如水水具有最高的善行,“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六、清静无为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 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 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 七、我命在我从“神仙不死”的长生追求出发,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奋进不息,无畏拼搏,直至到达长生不死的理想境界。 八、仁爱诚信仁,就是要爱别人,忠、孝是我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 “仁”是中华文明的内核、主旨,“仁爱”“诚信”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之最重要的核心的道德价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且至今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 道教民俗风情福禄寿喜,吉祥如意。 道教核心宗旨仙道贵生,济世度人。 道教创世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活动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养生原理天人同构,阴阳协调,形神共养,统筹兼顾。 道教成仙途径丹道修真,服药炼气,积德行善,建功立业。 发布时间:2025-03-04 20:30:38 来源:大师看风水 链接:https://www.dskfs.com/content/9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