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鱼”的寓意历史
历观各时期的陶瓷纹饰,有一些纹饰是千万年来历久不变的主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们或许演化着形态、或许模糊了之前的寓意而又被赋予了更新的寓意。观察他们的变化,也能依稀触碰我们民族文化的演化历程。
鱼!最早陶瓷器纹饰之一。最近挺感兴趣,就说说它吧。
一种事物的出现发展总沿袭着这样的一个脉络:生存需要——寓意化——美化,或者说是:物质性务实——精神性务实——精神性务虚。以鱼为例,就是经历了一个“食用需要”——“图腾”——“装饰需要”的过程。
作为陶瓷器,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所以它是不需要绘饰什么图案的。所以,最早的陶器必然是素器,或者说是仅保留了生产痕迹而“无意”留下的图案(比如指印掌印)。
同样,早期的陶器图案的出现,也必然是实用性的——图腾、宗教性的。
图1:仰韶文化半坡型鱼纹彩陶盆·国家博物馆
鱼,作为原始陶器中最普遍出现的动物纹饰,便是由于鱼是一种图腾性象征。“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李泽厚《美的历程》)尤其是早先人类、甚至现今绝大多数人,繁衍生息是人生第一大事,生育能力也相应地被看得极其重要。鱼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之一(在原始人类的生活视觉圈里甚至是绝对最强的),被赋予一种“生殖繁盛”的寓意则成为自然。——为什么有此结论?闻一多在《说鱼》通过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文字做了推断,在此不再赘言。
图2:仰韶文化半坡型人面鱼纹彩陶盆·国家博物馆
并且,原始祖先们进一步将鱼纹做了几何化的演变,使其成为一种抽象的图案。我们可以猜想,后世常见的几何纹饰中便有许多是由此衍化而来的。
图3:陶器纹饰演化示意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集体的依赖性减弱,个人意识增强。婚姻的功能性目的(传宗接代)减弱,爱情意识增强。但由于历史惯性,鱼也自然成为最早的爱情象征。
“书函何以要刻成鱼形呢,我从前没有明白,现在才恍然大悟,那是象征爱情的。唐代女道士李冶《结素鱼贻友人》诗:‘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元稹《鱼中素书》‘重叠鱼中素,幽缄手自开。斜红余泪渍,知著脸边来。’用以也都一样。”(闻一多《说鱼》)
图4:唐三彩鱼形壶·山东博物馆
图5:南宋龙泉窑双鱼洗·台北故宫
慢慢的,鱼作为两人爱情的象征没有鸳鸯、蝴蝶成双成对的事物来的贴切,鱼作为爱情的象征也便慢慢淡化了,特别是在上层世界里、文人世界里。但毕竟还有流传。
“生活状态比较健康的下层社会,则还固执着旧日的生物意识。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城里的琼花城外的鱼,花谢鱼老可奈何!’(扬州民歌)让不事生产的城里人去做装饰品,乡下人是要讲实用的。”(闻一多《说鱼》)
图6:宋代磁州窑鱼藻纹双系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图7:宋代磁州窑鱼藻纹盆·山东博物馆
图8:元代青花鱼藻纹大罐·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但毕竟,鱼作为繁衍生息的象征、作为爱情的象征还是渐渐远去了,直到如今,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不知道鱼的这层象征的。但人们还是来的很实际——鱼,余也,年年有余!人们取谐音,鱼也便成了“财富”的象征了。又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鲤鱼也带着“身份提高、事业进步”的象征意义。
图9: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10:明正德祭红釉鱼纹碗·英国大英博物馆
图11:清道光釉里红鱼纹缸·山东博物馆
图12:清雍正釉里红鱼纹高足杯·英国大英博物馆
再到现在呢?人们也不再执着于这份象征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迷信”于这些美好的寓意,出现在人们服饰、瓷器等各种事物上的鱼,也像其他图案一样,变成了纯装饰性的“美化”图案。
发布于 2025-07-28 23:04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